6月以来,我国南方迎来持续强降雨,呈现出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局地强降水重叠度高等特点。7月4日至10日,重庆、贵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记者就此专访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王永光、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研究员黄磊、国家气候中心副研究员翟建青等专家,多角度详解近期南方强降雨之凶猛。
一问:近期南方暴雨有多暴烈?
从6月2日至7月12日6时,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暴雨预警,成为2007年开展暴雨预警业务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近期南方暴雨之强可见一斑。
气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入汛以来,截至7月10日,我国南方共出现15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其中,自6月11日至7月10日,主雨带北抬至长江中下游一带,多雨中心位于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中部等地,浙江、安徽、江西局地累计降水量超过800毫米。
多地日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比如在7月4日至10日的强降雨过程中,湖北黄梅、浠水,江西吉安、峡江,湖南隆回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极值。
6月1日至7月9日,湖北、安徽、江苏、贵州、浙江、重庆、湖南、江西、上海、广西、四川等省份共计85站累计降水量超过年降水量的一半。
暴雨给长江流域防汛带来了压力,6月1日至7月9日,长江流域平均降水量达到369.9毫米,较1998年同期偏多54.8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二问:近期雨情与1998年同期相比如何?
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一个令人揪心的问题是,与1998年我国南方特大暴雨事件相比,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如何?
“综合考虑范围、持续时间和雨量发现,6月27日以来(截至7月9日)的我国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来第五强(1998年第一)。” 翟建青说。
与1998年洪水相比,今年6月27日至7月9日的南方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从区域上来看,1998年暴雨过程覆盖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江南北部及广西东部等地;而今年暴雨过程位置偏北,集中在江淮、江汉东部、江南大部及重庆、贵州等地,超过250毫米区域集中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部等地。
三问:近期南方暴雨为何陷入“车轮战”?
6月以来,我国南方地区频繁出现强降雨过程。其频繁性不仅体现在强降雨过程多,而且强降雨一轮接一轮,间歇期非常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马学款解释,这主要与今年6月以来的大气环流形势有关。
对我国影响巨大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天气系统。其外围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恰恰是向暴雨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
具体来说,今年6月以来,副高比往年同期势力偏强,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将来自孟加拉湾或我国南部海区的充沛水汽输送到我国南方;同时,北方的冷空气活动也比较频繁,造成了冷暖空气在南方地区持续交汇的局面,由此导致强降雨过程频繁而持续发生。
四问:是否梅雨在作怪?
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增多,气候似乎越来越反常,那么此次持续强降水背后是异常的气候在作怪吗?据王永光介绍,引发此次强降水过程的是一只“怪兽”——梅雨。具体而言,入梅偏早和梅雨锋偏强,是长江中下游梅汛期降雨异常偏多的原因。
今年江南地区的梅雨比往年偏早了7天,而梅雨的“主战场”——长江中下游地区在6月9日就已经入梅。原来,今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早,并且6月上中旬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偏北,二者共同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偏早。
此外,这只“怪兽”还从其他地方获取能量,导致梅雨锋偏强。2019年秋季发生了一次弱厄尔尼诺事件,同时北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副高显著偏强。与此同时,中高纬度经向环流发展、冷涡活跃,冷空气在向长江中下游地区移动过程中爆发偏强。由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交汇,致使梅雨锋偏强,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也明显偏多。
五问:未来雨带如何移动,防汛压力是否会减轻?
7月以来,我国主雨带维持在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11日至12日,主雨带阶段性北抬。
短暂的间歇期之后,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7月13日至16日,主雨带又将南落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此期间,主要强降雨区域会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庆东部、贵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还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马学款提醒说,这与4日至7日强降雨雨带有较大的重合度,需要关注降水的叠加影响。
即使7月中下旬雨带东段北抬,长江流域防汛的压力并不会减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明显降水依然会给水位高位运行的江河库湖带来威胁。
六问:未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愈加频发吗?
每一次大暴雨、高温、飓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时,都可能是大自然在给人类发出警示信号。那么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未来,这样的极端事件会越来越频发,甚至成为一种“新常态”吗?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21世纪全球部分地区的高温和暴雨事件将趋多,干旱程度将加剧,威胁各国粮食、水资源和能源安全。
“虽然目前很难将单独的一次天气气候事件(比如南方暴雨)直接归因于全球气候变暖,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确实在增多增强。”黄磊说。
事实上,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51年以来,我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都呈显著升高的趋势,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强度更强、发生更加频繁、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
气候模式的预估结果表明,如果不控制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未来全球范围内一些极端事件的出现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将显著增加,到21世纪末陆地区域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将是现在的5-10倍,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在全球的大部分地区也将有所增加。
因此,进一步增强我国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需要将应对极端灾害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内容,强化极端灾害的风险防范措施,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强化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记者 赵晓妮 吴鹏)
据湛江发布官微消息,10月15日上午8时许,受近日台风天气带来的强降雨影响,一辆货运列车在经过湛江市麻章区黎湛铁路洋水岭路段时,部分车厢脱线。目前,湛江市和铁路部门正在紧急组织救援,尽快抢修线路,并成立临时救援处置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组、旅客疏散组、网络舆情组、救援保障组、现场秩序组、事故调查组,有条不紊深入开展各项工作。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今年第16号台风“浪卡”将于今天(13日)傍晚前后在海南陵水到文昌一带沿海登陆(25-30米/秒 ,10-11级,强热带风暴级)。受冷空气和台风“浪卡”的共同影响,13日~15日,华南中西部地区将有中到大雨,其中,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的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的天气情况,中国气象局今天(9月29日)发布预测,假日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适宜,没有明显的雾和霾天气,总体适宜外出活动。10月2日-3日,陕西南部、重庆及贵州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前往山区的游客要提前关注当地天气,警惕局地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8月31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8月30日傍晚到31日白天,凉山州东部、北部大雨,局地有暴雨,个别地方有大暴雨;中部、西部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南部中雨,局地有大到暴雨。
据预报,8月23至26日,辽宁省中南部地区有暴雨,其中丹东市及大连北部、鞍山南部、本溪中东部、营口南部有大暴雨,部分乡镇(街道)有特大暴雨。8月,辽宁省已成功应对了三次强降雨过程,受此次降雨过程叠加的影响,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中小河流洪水次生灾害风险大增。
是连续几日的强降雨 都无法浇灭观众的热情 《梨园春》2020年戏迷海选现场 可谓是相当火爆 观众打着伞 爬上车 只为看到《梨园春》的演出 活动现场 我们的主持人何文韬 很心疼冒雨参赛的选手 他小小举动
8月21日,九寨沟景区在其官博发布消息称拟定于8月22日起恢复开园。景区受持续强降雨影响,于8月18日起临时闭园。根据气象信息,本轮强降雨已结束 ,通往九寨沟景区环线道路陆续抢通,已具备通行条件。
近日,四川多地迎来新一轮强降雨,青衣江、岷江等31条江河出现超警超保水位,截至18日20时,四川洪涝已致341.9万人受灾。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三峡入库流量超过建库以来最大值 8月19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启泄洪深孔泄洪。受强降雨影响,长江上游多条支流发生洪水,三峡水库来水快速增加。
在成都市金堂县,河水水位不断升高并漫出堤坝,导致部分村镇被淹(8月17日摄)。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四川省水利厅副厅长谭小平介绍,经过多次地震,四川尤其川西地区山石变得松散,强降雨既会导致洪涝灾害,也会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