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8时31分,为缓解淮河防汛压力,按照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王家坝13孔闸门全部开启,向蒙洼蓄洪区分洪。7月21日,《面对面》栏目记者来到王家坝。
探访蒙洼蓄洪区地势最低的乡镇 良田被淹没
安徽阜阳王家坝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是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点,建在这里的王家坝闸被认为是淮河防汛的“风向标”,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
王家坝闸的东北面是总面积180.4平方千米的蒙洼蓄滞洪区,区内耕地面积19.74万亩,居住人口19.5万人。淮河干流王家坝闸开闸泄洪后,淮河水流向这里。
7月21日下午,记者在阜南县郜台乡党委副书记刘晓妮的带领下来到蒙洼蓄洪区地势最低的乡镇,距离王家坝闸五十公里的郜台乡。
记者:过去这边全是良田?
刘晓妮:对,下面那青葱的一片全都是我们的稻。
记者:但随着王家坝泄洪力度水位的升高,可能再过两天那边是一片汪洋了。
刘晓妮:就像我们刚刚在淮堤看到的那样,一片汪洋。
凌晨三点前的紧急转移 要克服这“三难”
这是淮河王家坝历史上第16次向蒙洼蓄洪区泄洪,上一次泄洪还是13年前。1989年出生的刘晓妮虽然是阜南本地人,但因为从小生活在远离蓄洪区的农村,并没有蓄洪的经历。7月19日晚7点多钟,阜南县接到通知,20日凌晨3点前必须完成蒙洼非安全区人员转移,做好蓄洪区启用准备。8小时内完成180平方千米的非安全区人员转移,这在蒙洼蓄洪转移历史上是少有的。当时,刘晓妮正在县城准备脱贫攻坚的普查,接到通知后迅速赶回。
郜台乡是蒙洼蓄洪区四个乡镇中地势最低的地方,摆在刘晓妮面前的是三个难关:这里13年未启用蓄洪,老百姓的避险意识有些淡漠;外出务工人员多,老弱妇孺搬离难;特色农业新发展,生产性物资转移难。
刘晓妮:重点是先把老弱病残转移到上面来,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留下来有劳动能力的先抢物资。在整个撤离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能还是个别的养殖户。比如我们到一户农户家下达转移告知书,他一开始不想搬,他说上一次蓄洪的时候都没有淹到里面去,他说即便蓄洪了水位也达不到他家那个位置,他还是有这个心理。13年过去了,他的经验不一定还管用,想让他撤离就需要做思想工作。
记者:短时间内完成撤离肯定要有取舍,怎么做这个取舍?
刘晓妮:我们这一次撤离也是环保的撤离,有一些可能污染水的东西比如化肥农药什么的先往上撤,然后就是生产资料,譬如说饲料不能经过水浸泡的,还有一些粮食,这些东西不能经水泡必须先抢上去。
2000只大白鹅 2小时完成转移 如何做到的?
在镇村干部、武警消防、公安干警,以及党员志愿者的帮助和努力下,蒙洼蓄洪区内非安全区域的681户2017人终于在凌晨3点前转移到安全地带,其中包括郜台乡的807人。抢救出来的农药及易燃易爆油品等物品也完成“绿色转移”。
陈孝前是郜台乡曹台村的养殖大户,他饲养的近两千只大白鹅也被成功转移。
记者:您养的这两千多只鹅撤离用了多长时间?
陈孝前:用了不到两小时就搞上来了。
记者:两个小时?
陈孝前:不到两小时就搞上来,我把网扎好,来了一二十人,干部带我们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帮着搞。
记者:以前在棚里吗?
陈孝前:以前在地里放吃草,现在全部关着喂玉米。
由于近两千只大白鹅都要靠喂玉米来饲养,陈孝前的养殖成本一下子增加了不少。相对于还能转移的大白鹅,一些无法转移及捕捞的鱼塘、小龙虾以及芡实等经济作物,损失更大。但谈到如何看待“泄洪”这个决策,陈孝前说:“咱们这是小部分保大部分,理解政府的决策。”
巡堤查险 这是防汛怎么能不上?
对于住在这里的乡亲们来说,不管已经产生的损失有多大,眼前他们要做的,是避免更大的损失,从入汛以来就开始的昼夜巡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朱秀朋是郜台乡曹台村村民,他家种的十多亩庄稼因为蓄洪全部被淹。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和其他几个村民一起在淮河堤坝上巡堤查险。
记者:每天你们这些巡堤员要在这儿工作多长时间?
朱秀朋:工作有七八个小时,夜里也要看守,换两班。有渗水漏水的地方赶紧通知村里乡里人过来。
刘晓妮:有一天夜里下着雨,我在蒙河堤坝跟大家在一起待了两个多小时,大家一直不停地巡堤,我以为到十二点多肯定会有人不守规矩走掉,那天去了以后发现一个都没有走。我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是啥事?这不用说,这是防汛怎么能不上?”
在这里 种地不叫种地 是“闯”
2007年淮河洪水后,国家和地方加大投入,蓄洪区内道路、交通和老百姓居住的庄台等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由于近年来实施的移民迁建政策,低洼地带常住人口大大减少,绝大部分居民此前已安置到安全的庄台或保庄圩里居住。在蒙洼蓄洪区里,目前共有131个庄台和6个保庄圩。2018年,蒙洼蓄洪区内12个贫困村脱贫摘帽。
刘晓妮:他们话不多,会跟我说我知道你也不想蓄洪。稻子出小芽的时候是不能被水淹的,之前大雨内涝,内涝了一次又补,水下去了补了一次,再内涝再补,很有期望。我们这里尤其是坝堤以外的淮河边上的这些地,种地不叫种地,叫“闯”。“闯”的意思就是赌,不上水就好了,就收成了,哪怕补种一次再补种一次我都愿意。只要不上水,就有收获的可能。今年形势特殊,前一段下雨内涝,他们有的补了三次四次,但最后还是蓄洪了,一无所有。他会算化肥用了多少,种子用了多少,打农药打了多少,这是细到数据上面。但是,他每次播种的时候补苗的希望呢?
蒙洼人 是在洪水中昂扬生长的杞柳
一切为水让路,蒙洼人时刻准备着。开闸之后,淮河水以每秒1360立方米的流量涌向蒙洼,一座座庄台相继成了湖心岛。考虑到蒙洼蓄洪区要为可能发生的下一轮洪水过程留有调控空间,以及尽可能减少蓄洪损失等因素,淮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决定,7月23日13时关闭王家坝闸。此次王家坝闸泄洪历时76.5小时,蒙洼蓄洪区蓄洪量约3.75亿立方米。而对于刘晓妮来说,保证庄台上的物资供应、生活保障、堤坝安全以及洪水退去之后的恢复生产是她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记者:第一次参与见证泄洪,你怎么理解王家坝精神?
刘晓妮:以前觉得很遥远,虽然说但感受不到。经过这次我才知道原来群众真有他的大方、无私。“舍小家顾大家”,这个小家不仅仅是每一个农户的家,还是自己发展的机会。一场洪水不是几个月的事情或者说这一季不收了,而是后来的每一年都影响你的发展。
记者:但我总觉得将来还是希望会更多一些。
刘晓妮:一定是有希望的,不然我们的人怎么经历了16次蓄洪还能依然如此昂扬生长呢?我们有一种水生植物叫做杞柳,洪水来了以后别的良田庄稼都没有了,只有它在昂扬生长。我们农户很多年以前就把杞柳割下来,编成筐拿出去卖,这是被逼出来的产业。
记者:困苦中也能孕育出新的希望。
刘晓妮:对,蒙洼人很厉害的,慢慢把它发展成出口的产业。杞柳在洪水中昂扬地生长,我觉得这就是蒙洼人的精神。
制片人丨张士峰
编辑丨张宏飞
在湖北,克服疫情影响抓好防汛救灾责任重大,当地构建防汛抗旱指挥新机制,省委书记、省长为双指挥长,常务副省长任常务副指挥长。…… 8月16日,在位于蒙洼蓄洪区内的安徽省阜南县老观乡,村民在进行灾后补种(无人机照片)。
在湖北,克服疫情影响抓好防汛救灾责任重大,当地构建防汛抗旱指挥新机制,省委书记、省长为双指挥长,常务副省长任常务副指挥长。…… 8月16日,在位于蒙洼蓄洪区内的安徽省阜南县老观乡,村民在进行灾后补种(无人机照片)。
8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安徽省考察。此次考察期间,习近平为长三角发展再作部署——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今年入汛以来,巢湖水位多次突破历史极值,在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总书记仔细察看巢湖水势水情。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下游,总书记在这里考察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长江十年禁渔等工作落实情况。
考察守护淮河安澜的王家坝闸,走进蓄洪区群众的“希望之岛”,看望慰问抗洪牺牲同志亲属……总书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关于防汛救灾工作,四个关键词带你看总书记的部署。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察看淮河水情,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考察守护淮河安澜的王家坝闸,走进蓄洪区群众的“希望之岛”,关心扶贫车间的复工复产……“人民至上”,安徽考察第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阐释这四个字的深沉涵义。8月18日,习近平在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18日赴安徽考察调研。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脚步,一起来看“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3年建闸以来,王家坝闸共开闸蓄洪16次,蓄洪区内居住的群众一次次面临洪水侵袭,万亩耕地反复化为一片汪洋。
关于防汛等防灾减灾工作,习近平有着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部署要求。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8年4月,应急管理部成立;
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王家坝闸位于淮河上游和中游交接点,是蒙洼蓄洪区进洪闸。从1954年至2020年,王家坝闸累计13个年份16次开闸蓄洪,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安全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