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吴振业带着刚采摘的金银花称重交货(央广网 陈振华 摄)
央广网南阳7月31日消息(记者彭华 陈振华)“一季花期俺能收入5000块钱,现在不用给孩儿们伸手要钱,收入能顾住俺自己,还能存点”家住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的村民吴振业告诉记者,他刚在金银花种植基地摘完一筐金银花前来福森金银花产业产业扶贫基地收货处称重。“旺季时,一天能收2—3吨金银花,第二期花期一天能收一吨多”收货员连丽红说。
刘成岐是福森公司中药材种植公司总经理,他告诉记者:“淅川县这里有丹江口水库,为了更好地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我们公司的金银花种植不打化肥、不打农药,仅使用有机肥,这样既保证药材品质,又不损害这里的生态环境。”
沙聚忠家的精准扶贫明白栏(央广网 陈振华 摄)
“我们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金银花种植产业是有基础、有销路、效益高、收效快的‘短线’产业,老百姓依托上市公司的金银花种植基地,依靠采摘获取收入”九重镇镇长梁虎兵介绍,目前,全村种植总面积8000亩,采摘期时,可带动邓淅两县四镇3000余人务工,为镇上130户贫困户务工增加采摘收入,而这一收入仅仅是淅川县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带给农民的“微小”收入。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推动当地产业发展,提振当地经济,淅川县针对金银花、软籽石榴等特色农业产业创新推出“一地四金”的致富法宝,带领当地百姓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短平快”确保“绿水青山”
淅川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处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处,总面积2820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要地。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678户97110人,是河南省仅有的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态至上、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把水质保护作为首位要求,我们淅川县把破坏水质安全的产业和项目一律叫停,网箱养殖、畜禽养殖、工矿企业等均被关停取缔,转而发展生态林果、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让县贫困群众享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经过渠首大坝时,淅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邵书燕向记者说起县里的脱贫理念。
随取随饮的甘甜可口的丹江水(央广网 陈振华 摄)
“确保首都和受水区人民喝上纯净甘甜的丹江水”是淅川县人民的政治担当和长远发展意识。如何开对“药方子”,拔掉淅川“穷根子”,把生态压力变为转型动力呢?经过认真调研,淅川县确立了“短中长”三线结合的发展思路。
“短”:通过“菜单式扶贫”抓“产业有基础、市场有销路、当期效益高”的短、平、快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光伏和生态助力贷增收、特色生态养殖增收、特色种植增收、就业增收为一体的“四重叠加增收”,让老百姓当年“见实惠”,实现了贫困户增收全覆盖。
南阳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周晓义向记者介绍当地的软籽石榴种植产业(央广网 陈振华 摄)
今年59岁的程光英因病致贫,重活累活做不了,通过当地政府推荐,在“扶贫车间”就业,从事劳动强度不高的蛋卷原材料打浆工作,每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现在有稳定收入了,生活有保障了,下一步准备攒点钱,跟着村里包点地种果树,多挣点钱,不让孩子们为我的养老发愁”程光英说。
程光英口中的包地种树,说的就是淅川县提出的中线脱贫产业:生态林果套种。
林果的成果期为3—5年,成果后经济价值较高,但传统生态种植意味着林果产量有限,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淅川县扶贫办主任周保全告诉记者当地生态林果种植的增收“窍门”:“虽然生态种植会导致产量上不去,但我们选择了成果价格较高、销量较好的杏李、软籽石榴、大樱桃等生态经济林果,并且采用林下套种的形式,套种油牡丹、花生、辣椒、红薯等林下作物,同时,林间生长的杂草还可以用来养牛、养羊,这样就使农户的亩产收入不减反增”。
为使淅川百姓端上“金饭碗”,不再为生计发愁,淅川县将生态旅游作为长线产业,以丹江湖5A级景区创建为载体,大力推动农旅、林旅、体旅、文旅的深度融合,打造环丹江湖生态旅游圈,通过景区拉动、典型带动、融合联动,让百姓在生态旅游产业链上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共建成旅游重点乡镇10个,旅游重点村36个,乡村旅游产业园40个,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00多家,年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辐射带动16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地四金”提升贫困户脱贫动力
乔玉良、沙聚忠现在住的新房和以前住的危房有着鲜明的对比(央广网 陈振华 摄)
在武店村的石榴承包田内,建档立卡贫困户乔玉良正在给石榴幼果套袋,再过两个月左右,这些软籽石榴便能够销往各地。看见记者前来采访,她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早年俺得了场大病致了贫,甚至想过不活了,后来在村里的号召下,俺将3亩地流转给石榴公司,每亩地年租金800元,去年俺家又承包了38亩石榴园管理,每亩一年给俺600元的管护费,石榴成熟后还给俺奖励,最好的果一斤给俺一块钱。另外俺在石榴园里套种的红薯、辣椒的收入全都归俺,还额外奖励400元/亩,好几项收入加起来俺一年能挣5、6万块,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去年一年俺家就脱了贫,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俺得好好活下去”。
说到脱贫攻坚的成果,乔玉良竖起大拇指(央广网 陈振华 摄)
乔玉良所说“好几项收入”指的就是村里推行的“一地生四金”。
武店村是九重镇政府招商引资企业河南仁和康源软籽石榴公司的石榴种植基地。公司总经理李峰告诉记者,为增加农户收入,帮助贫困户早日脱贫,公司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在软籽石榴规模化种植方面秉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三权分治、利益共享”的原则,让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承包权归农户、经营权归企业的方式,为当地农民提供“四金”:即土地流转的租金(800元/亩/年)、佣金(农民反租倒包石榴园的管护费600元/亩/年)、果金(果品收入提成按每斤精品果1元、商品果0.5元、残次果0.1元)、股金(贫困户以到户增收资金入股分红500元/亩/年、土地出租户以土地入股第五年起按净收益的50%比例分红),针对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仁和康源公司还免费为其提供水肥一体化配套设施以及奖金(林下套种收入和产业奖补400元/亩/年)。
已脱贫的沙聚忠、乔玉良老两口在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开心的合影(央广网 陈振华 摄)
邹旭斌也是“一地四金”的收益贫困户。2017年,邹旭斌流转了3亩土地,通过在石榴基地务工干活儿一年收入26000余元,当年就光荣脱贫。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老邹越来越有干劲儿,他买了牛搞养殖,又从仁和康源公司反租倒包了6亩石榴园,“估计今年拢共差不多挣个7、8万元钱吧”老邹笑的合不拢嘴,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已脱贫的邹许斌在自己承包的石榴园里幸福地说着自己的脱贫故事(央广网 陈振华 摄)
“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努力去干,都能过上幸福生活,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过的更美”,贫困户沙聚忠站在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前充满信心地说。
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每户贫困户家庭里张贴的精准扶贫明白栏上,清清楚楚的记录着村里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数字”,这是淅川县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加速跑”的有力见证。
近日,中国文明网发布2020年10月“中国好人榜”,其中宝丰县王世杰入选此榜中的“助人为乐好人”。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王世杰累计投入2.56亿元,有效带动39个贫困村、2100户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广东省江门市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养蜂场周边群山环绕,生长着1.5万亩生态林,植物种类丰富,蜜蜂一年四季都可以采蜜,产出的蜂蜜天然无污染,品质极佳。
在当地农商银行“扶贫小额信贷+脱贫致富贷”的支持下,巴代里如今仅靠卖驼奶每月就能挣10万元。截至11月底,新疆农村信用社已累计发放“脱贫致富贷”近7500万元,惠及125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下甲镇加西村,当地村民在采摘桑叶(2019年3月27日摄)。
(记者 尹赛楠)“祖祖辈辈洒满汗水,我们终于种下希望。”荡气回肠的词句里,流露出的,是热情好客的彝家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 “山窝窝”里的火普村如今旧貌换新颜。
2017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郝永红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础上,建起3个大棚,发展蘑菇产业。” 图为左家湾村村民在郝永红的大棚内务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记者 梁木)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是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目前,上蔡县全县建成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32个,实现26个乡镇全覆盖,入住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606人,解放贫困家庭劳动力投入务工就业800多人,为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370个。
“来,尝尝我们种植的菊花,纯天然无污染,可以直接吃。” 据介绍,这些菊花是状元红皇绣菊,花型大,结球状,可鲜食,亦可蒸、煮、烧、拌,食用、泡茶、酿酒、入药均可。
易地搬迁,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乔建厚介绍说,卢氏县支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建成71个扶贫产业基地、8个光伏电站,在安置点周边兴办60多家企业,带动1.13万人就地就近增收。
易地搬迁,搬得出只是第一步,后续还要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乔建厚介绍说,卢氏县支持易地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建成71个扶贫产业基地、8个光伏电站,在安置点周边兴办60多家企业,带动1.13万人就地就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