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评论 > 焦点图 > 正文

“晦涩”作文得满分?不必大惊小怪

2020年08月05日09:21  来源:新华网

5034

  面对微腐败要无“微”不治

  写作和阅读能力适配,方能产生共鸣

  师德纳入职称评审,办法细化方可落实

  教育孩子,不能等到事大才下猛药

  杜绝“招录陷阱”需打防并重

  ……

  新闻速递:“违反廉洁纪律,无偿接受地方财政部门安排的家政服务……”近日,出现在一名落马司局级干部身上的案情细节引起关注。有人痴迷于出书、写字等“雅好”,利用公款职权造势敛财,有人出差公干时故意不按要求带西服,等着“人家”置办安排……近年来查处的官员腐败案件中一再爆出花样翻新的腐败行为。

  新华社:面对花样翻新的诱惑,日常更需防微杜渐。一些官员腐败案件显示,小贪小错一步步累积,终会演化成惊天大案。“微腐败”就像不断滋生的细菌,日积月累就会导致疾病缠身;小管涌不堵住就可能导致大塌方,甚至破坏政治生态。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思想上滑了坡、裂了缝,各种歪风邪气和腐败行为就会乘虚而入。少数党员干部忘记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根本问题,是淡漠宗旨意识、背离初心使命、放松党性锤炼的表现。面对不断变化、日益隐形的腐败形式,需要瞪大眼睛分辨真相,抽丝剥茧剖析实质。无论贪腐的手法如何隐蔽,都难掩其以公权谋私利本质。需要出现就查,露头就打。

  新闻速递:“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文章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

  北京青年报:文字审美本就是高度主观的事项,个体的知识背景、学术涵养,决定了看待和解读一篇文章的方式。充斥争议、评价两极的《生活在树上》,所牵出的恰是有关写作的一些根本性议题。近代以来,“白话写作”渐成主流正统,甚至成为必须的选择,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树上》因其用词生僻、行文拗口,被网友指责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并不奇怪。但实际上,这种“立场先行”“文学问题道德化”的评判逻辑,从根本上说也是不公允的。文有优劣之分,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是说繁复、怪异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文通句顺”的标准是不同的。写作是一种能力,阅读则是另一种能力。只有双方能力适配,方能产生共鸣。需要厘清的是,高考作文本质上就是应试取分之作,既不需要特别突出“文以载道”的功能,也不承载公共宣传教育的使命,能征服阅卷老师,就是胜利!能看懂的人自然懂,个别考生写出了多数人“看不懂”但专业人士狂赞的神文,这是一件好事。就展现高考生逻辑思辨、思想深度而言,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当然,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该量力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新闻速递:近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意见》明确,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引发社会热议。

  光明日报:师德表现纳入职称评审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评价。首先是谁来评价?为确保评价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有必要探索党委牵头、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师德评价考核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可由全体教师共同推举产生,且应具备师德高尚、为人正派等基本素质。其次是评价什么?《意见》强调,要完善师德师风考核办法,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研究明确师德评价的核心维度,既要体现师德的本质内涵,又要维护教师的职业尊严,全面提升评价的可操作性。再有是如何评价?与传统的量化考核相比,师德评价可更多地考虑负面清单制,并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结果运用”是师德纳入职称评审有效性的基本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对考核不合格的应取消职称评聘、推优评先、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教师队伍中达成广泛共识。同时,要建立师德考核结果的申诉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教师权利。

  新闻速递:广东佛山南海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一开始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于是想到报警,给女儿一个教训。

  钱江晚报:佛山这个妈妈面对孩子犯错时不护短,是非对错分明的态度无疑值得肯定。当孩子犯错时,作为家长,认真对待是必须要做的事,目的就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树立是非对错的观念,更要告诉孩子,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这样一来,观念认识上才能到位,对责任感的体会才会清晰,时间长了,这些认识和观察就自然会成为行事准则。报警无疑是剂猛药,但下这样的猛药却很有可能落下后遗症。更好的教育方法应该是在平时用力,而不是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下猛药。能不能偷东西这样的道理,是应该在更小一点的时候就告诉孩子的。所以,妈妈报警这事换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意味着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还做得不够到位?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她的行为取决于我们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孩子犯了错,家长更应该反思。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平时疏于教育,却指望在关键时候立得住站得稳,这恐怕也是不可能的。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它需要时间的发酵,需要用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需要一点点养成,希望家长将更多的工夫用在平时,而不是等到事大时才下猛药。

  新闻速递:各省份2020年高考成绩陆续发布,填报志愿及招录工作即将展开。有关地方教育部门纷纷提醒广大考生,警惕“花钱进名校”“内部有指标”等高考“招录陷阱”,谨防上当受骗。

  经济日报:这些提示绝非空穴来风。教育部门及时发出预防“招录陷阱”的警示提示,确实很有必要。不过,如果仅仅停留于此,实际效果恐怕并不尽然。杜绝“招录陷阱”关系考生权益,关系千家万户考生家庭的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其公共意义和法治意义毋庸讳言。当务之急,还是要进一步筑牢“打防并重”的防线,并在常态化防范上下功夫。首先,教育部门应该立足预防,夯实源头防范之基。其次,应建立健全招录阳光公开监督机制,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机构应及时公开政策咨询电话、热线及网络平台等,及时对招生政策释疑解惑,并公开宣传高招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受理各种投诉举报咨询信息,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同时,每所高校都要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信息、招录结果,确保招录过程阳光公开,消除暗箱操作和产生误解的魅影,用公开和沟通堵塞通过“招录陷阱”的歧路。再次,应建立科学打击追责等治理联动机制,在发挥职能作用基础上,及时通报涉嫌“招录诈骗”的各式陷阱,对相关人员要从违法经营、违法招生、欺诈等角度依法从严追责,并及时公开查处结果,以儆效尤。

文章关键词:师德评价 意见 神文 教师职称评审 得满分 招录陷阱 师德师风 填报志愿 写作 家长 责编:杨薇薇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指挥棒”转向,高校教师怎么看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告诉记者,在高校职称评审过程中,一般分为三类:教学为主型教师、科研为主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

  • 河南省发文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7月31日,省教育厅就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下发文件,要求各地各校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排查师德风险,严肃查处各类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氛围。

  • 勿让师德演变为“失德”

    教师自身要提高思想认识,主动追求师德“高线”、严守职业“底线”、严禁行为“红线”,从自身做起,践行高尚师德,把牢师德师风关口。教育部门要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老师再培训的内容,不要只注重业务的学习,忽视师德教育。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