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万亩稻浪、赏千亩花海、在小木屋里仰望星空,这个季节,走进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仿佛走进了美丽的景区。在这里,浪漫惬意的田园生活令人向往,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更让人惊喜。
田间劳作摆脱靠天吃饭,转向数据化精准管理;绿色有机水稻“风声水起”,质量稳步提升;农文旅深度融合,多方促进农民增收……一系列新技术、新模式让智慧农业在这里生根发芽,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内的大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一粒有身份的大米
“扎赉特大米,一粒有身份的大米。”在产业园的智慧大脑——“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AR语音播报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请问专家什么是稀土元素?”“什么因素导致水稻倒伏”……在智慧大脑的大屏幕上,记者看到了一些农民的提问。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许慧敏介绍,产业园定制研发的“掌上产业园”专属App,具有在线培训、农情预警、种植指导、供需发布等多种功能,为农民生产提供指导。
“我们产业园实验室对农民从种到收,包括种子、土壤、水肥检测等进行数字化指导,给出具体意见,达到丰产丰收的目的。”来产业园做指导的新疆天业集团副研究员王肖娟介绍。她举例,以前农民加工晾晒后的稻谷时,会习惯性地咬一咬,看晒得咋样,现在可以直接看数据,就是看水分多少,稻谷含水量15%左右就可以加工了,等于让农民从经验种地转向依靠数据种地。
此外,大米售出后,消费者还可扫码一键溯源,不仅能看到产地信息,还能看到稻谷从种子开始的生长全过程。这样,就在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信任的桥梁。
据了解,今年,产业园上线了“兴安盟大米 扎赉特味稻”公共品牌数字身份管理服务系统,为优质农产品配发“一物一码”数字“身份证”,建立起包含食品安全、地域特色、惠农互助等多个指标的农产品评价管理体系,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以前是看天种地,现在是看数据种地,今年农民增收非常有望。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培训力度,让我们的种粮大户和企业合作社了解智慧农业,会使用智慧大脑,让他们更多地增收致富。”许慧敏说。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稻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绿色有机水稻“风声水起”
稻在水中长,鸭在水上戏,鱼虾蟹水里游,这种动静结合的画面,正是产业园内生态种养的写照。
“近年来,为了破解农民增收的瓶颈,我们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绿色有机水稻”。好力保镇党委副书记鲁永泽介绍,现在普通水稻亩产已超1200斤,产量提升空间有限,而且价钱相对较低,转向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后,能够实现“优质”农产品“优价”。
好力保镇是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水田15万亩。好生态种出高品质稻米。稻田里“长”出鱼、龙虾、螃蟹、鸭子等,实现了“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不仅节约了水土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提升了水稻品质,催生了私人定制“一亩田”。“鸭鱼虾蟹都能生存得很好,说明我们的水稻是绿色生态的,如果上了化肥农药的话,它们很难存活下去。”鲁永泽说。
现在,好力保镇私人订制和认领农业蔚然成风。鲁永泽介绍,认领基地的客户,保证每亩年产400斤以上优质大米,其中的稻鱼、稻虾、稻蟹等也是属于客户的。认领稻田产业让农民摆脱了产量依赖,也一改通过多次中间环节才能将大米端上餐桌的老路子,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目前,该镇有此类订制认领基地8处共1.6万亩,已对外订制2000余亩,实现亩均纯收入增加3000元左右。
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万寿菊花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武晓娟/摄)
农文旅深度融合
万亩田畴,稻浪如海,孕育无限希望;千亩万寿菊风中摇曳,竞相绽放;百亩薰衣草花海美丽迷人,令人沉醉;点缀在花田间的爱心雕塑、风车磨坊、木栈道等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观赏拍照。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好力保镇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了乡村旅游再上新台阶。
好力保镇党委宣传委员胡溪源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1000亩万寿菊由好力保镇五道河子村五道河农牧业专业合作社栽植,平均每亩产量达2到3吨左右,外地客商收购价格为1100元/吨,经济效益可观。此外,农田变景观,也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旅游收入。
目前,产业园利用好力保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打造30公里自行车环线和“稻田画”“稻梦星空”等稻田特色景观,配套建设民宿区,包含餐饮、会所、商业街、游乐园等娱乐设施。“农田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就是要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鲁永泽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董家朋 张相成)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走进江苏镇江句容市戴庄村,好一派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美丽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支撑,是实干创新的成效,是在农业专家赵亚夫等知识分子们引领下结下的累累硕果,是现代生态农业的生动演绎。
“皖北粮仓”绿浪翻滚,丰收的镜头定格在安徽亳州市大杨镇聂桥村,葛德君底气十足地说:“瞧,今年的玉米籽粒饱满,亩产上1100斤,稳稳的。” 在滑县,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4.5万亩,1000多条水渠、3万多眼机井,保障耕地用水,138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今年滑县小麦产量100万吨左右,玉米种植面积达128.5万亩。
五年来,我国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能力。今年,全国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将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五年来,我国稳定完善扶持粮食生产政策举措,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能力。今年,全国以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为重点,将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特色农产品、乡村客厅、精品民宿、矿山公园、农家乐……利用生态优势,产业带动,小村庄展开新画卷,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这是去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所说的话。
吉林省洮南市福顺镇春华村,地处洮儿河与蛟流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上。印国庆回忆,以前一到汛期,全村男女老少甚至隔壁村的人都自发来帮忙堵水,没日没夜地干,能保住一寸地是一寸。
手机变农具、农田变景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智慧农业成功转型,让人们看到了一片高科技加持下的田园风光。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加销无缝对接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华丽转身。
“2019年以来,郓城县税务局积极落实上级号召,精准帮扶40户贫困户,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自从3年前湖南省税务局派来扶贫工作队,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年人均纯收入从3000多元增加到9000多元,2018年底顺利脱贫摘帽。
日前,“幸福花开新边疆”大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内蒙古兴安盟、呼伦贝尔市,深入调研采访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实践、新路径、新探索、新成效。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物联网+智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内的大米(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特色农产品、乡村客厅、精品民宿、矿山公园、农家乐……利用生态优势,产业带动,小村庄展开新画卷,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这是去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所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