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我们中华民族在和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斗了几千年,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但是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不是跟老天爷作对,是人与自然要更加和谐,要顺随自然规律,更能够摸得到自然规律。同时我们需要培养强大的抗御灾害能力。
这段话出自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可以说,自然是生命之母,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作为自然界演化过程中的一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壮举与经验。我们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积累应对抗御灾害的经验,去适应灾害,与灾害共处,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从基本国情上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提高抗灾能力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这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形成绿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我们要推广防灾减灾理念,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使防灾减灾救灾达到科学、高效的水平,有力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平稳良好发展。
(本期特约专家:贾国栋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教授)
作者:成长春(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主任、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昭示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继全面小康之后的奋斗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新华社北京11月3日电 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三五’规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从认识、适应到引领新常态,到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五年以来的调控措施更加务实、高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生动记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强调:“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价值导航。
观察近年的中国全国两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重要话题。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成效显著,令人欣喜。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写入宪法,为中国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宪法保障。
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出《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非常重要,在西部大开发20周年之际,是对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次巨大利好。这部指导意见,是中央顺应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又一次重大的决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