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新增开通运营线路铁路隧道967座,总长1710 公里;公路隧道增加1329座,总长1731公里。铁路与公路隧道总计总长3.7万公里。
根据近年来国际隧协与地下空间协会统计,中国在建隧道规模达到世界50%左右,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隧道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隧道大国。
穿江越海超大断面盾构隧道建造技术是目前国际隧道工程的难点之一,也是一个国家隧道修建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相关隧道建设技术达到了什么水平,在隧道建设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8月22日举行的穿江越海超大断面盾构隧道建造技术高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针对现阶段隧道建设经验展开了研讨交流。
近十年来我国穿江越海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隧道及地下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唐忠总结,在隧道建设技术上,我国高速铁路隧道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跨江越海水下隧道建造技术、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条件长大隧道建造技术,大断面软弱围岩隧道建造技术取得很大进展,城市大跨浅埋隧道建设,隧道掘进机研发与制造得到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隧道建设技术达到了新的发展水平。
“我国是隧道大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建成了近4万公里的交通隧道。”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ITA)主席严金秀也认为,在盾构隧道修建技术方面,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在穿江越海超大断面盾构隧道修建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今,我国在盾构隧道修建和盾构设备制造方面,不仅在数量上遥遥领先,而且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汕头海湾隧道的成功建设,填补了国产盾构水下大断面隧道极端工况的施工空白,表明我国的大盾构隧道建造技术和装备制造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中国中铁隧道局总工程师洪开荣认为,我国已进行的160余次水下隧道施工,推动我国隧道科技迈向穿江越海的新阶段。
要多措施降低风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理事长唐忠也提到,在隧道建设理论和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建设节能型、环保型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如何综合系统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如何规范全国的地下空间规划;隧道与地下工程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与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尽快研究解决。”
谈及不足,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明安举例说,如如何建设节能型、环保型隧道与地下工程,如何实现地铁断面标准统一,如何实现全国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同时,还有某些关键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解决,部分设备的关键部件还需要引进,隧道与地下工程科技和管理人才数量仍不能满足建设需要,还有一些质量问题没有解决,安全问题还比较严重,隧道与地下工程风险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隧道与地下工程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还处在追赶的状态。
洪开荣在报告提及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20年来,我国建设的河流隧道达127座,使用最多的是盾构法。从长度来说,早前是3到5公里,3公里达到56%,19%大于5公里。目前穿江越海隧道小于6米的占了1%左右,这几年大隧道比例越来越大。此外,盾构直径越来越大,现在道路规划很多都是双方八车道甚至是十车道。随着跨越水域不同,将来需要面对的河流水深造成隧道埋深也越来越深。此外,隧道功能的融合性多,交通与管廊、铁路与公路、交通与应急蓄排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在报告中表示,特大盾构工程是一个新生事物,一方面要热情对待,另一方面要正确理性地看待其带来的风险。
“一定要对特大盾构加强超前预报措施,减少风险,不要相信盾构是万能的,要用其他的辅助措施来减轻盾构的负担,使得盾构工程顺利推进。”钱七虎强调。
余纪伟摄
来源:科技日报(图片由作者提供)
国际隧道和地下空间协会主席严金秀22日表示,我国穿江越海隧道科技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汕头海湾隧道于2015年2月开工,2020年8月7日隧道双线贯通,攻克了海底孤石、8度地震烈度区等世界级施工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