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项目 杜杰 摄
登上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景区”六号观景台,俯瞰群山连绵、黄河蜿蜒,5000余亩生态梯田,油葵正开着黄灿灿的花,观者宛如走进一幅山河壮美的新画卷。
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是三门峡黄河流域(湖滨区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重点建设项目。3月17日开工,仅18天就推出了11公里景区环线道路路基,2个月完成近万亩高标准生态梯田土地整理,并种植上丹参、油葵;春季绿化面积3500余亩,栽种雪松、油松、五角枫、金叶榆等各类苗木20余万株。
项目规划面积10万亩,建设六大功能,即三门峡大坝核心景区、万亩生态梯田、大禹文化公园、干部培训学院、矿山森林公园和明珠电冶厂改造提升区,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高标准规整、提升荒山梯田,通过植被绿化、矿区生态恢复等措施,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先试的亮点;另一方面,种植油葵、油菜、丹参等景观农作物和中药材,带动民宿、农家餐饮等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高庙山区贫困群众的经济收入。
站在观景平台上,项目所在地湖滨区高庙乡政府主任科员张晓冰指着不远处正在整理的梯田说,项目实施前,眼前还是荒山、荒坡,可耕种范围相当有限。再加上这里处于沿黄丘陵地区,地里基本是旱作,农民靠天吃饭,收入较低。
“土地流转后,每亩有500元的地租收入,已经超过了种植收入。”张晓冰说,梯田的规模化种植、项目的建设及后期的运营,都将为附近的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高庙乡大营村54岁的张志远说:“今年大坝在搞林草综合治理,俺村六七十号人都在这里种树。”男工的日工资120元,女工100元,三个月他就挣了一万元。
而生态梯田项目,不仅将推动区域内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将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在观景平台附近,记者看到一口刚建好的水窖。张晓冰说,作为生态保护的一部分,项目通过引水设施和100多个水窖的建设,实施了水源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解决了雨季蓄水和作物种植用水的问题,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整个示范区项目实施的远景目标,是以大坝为根、黄河文化为魂、山水林田湖草为景,打造一个包含大坝5A级景区在内的规模性景区,以向生态观光、文化旅游方面的扩展,带动区域发展。”张晓冰说。
“三门峡市以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为依托,高质量谋划推进了总投资6500亿元的814个项目,涵盖生态环保、黄河安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开放合作、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传承等七大领域,全力打造沿黄生态治理样板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门峡市市长安伟说。(王佩、尚明桢)
“往日的工人村,硬像个大破窑,住得人发毛……如今的工人村,环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蓝天,红花配绿草,光纤接到户,天然气更环保。从1956年来到武钢,60多年来,吴传发一家人先后参与了武钢集团的建设,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之城——武汉市青山区的变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性的重要会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
古老的黄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获得了新生,也成为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70年来,我国不断深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0月9日晚,为期162天的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闭幕。可以说,北京世园会不仅是花卉园艺的展示平台,也为世界生态文明互鉴合作搭建了对话平台。北京世园会即将落幕,但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永不落幕。
中国生态文化展、园艺科研成果展、中外花卉展……通过各式各样的园艺活动向世界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丽家园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正是当今绿色中国最精彩的缩影。从远古时代穴居的朴素的生态智慧,到今天中国馆会“呼吸”、有“生命”的绿色建筑理念,人们对生态宜居的美好生活向往,从未止步。
中共中央作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首次提出“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面对我国的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生态文化建设的滞后和生态文化建设的迫切性更加凸显,必须大力培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