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一根绣针:传承传统文化 秀出美好生活

2020年09月03日10:52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内蒙古频道

5034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如今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白吉林白乙拉、孟兰夫妇就过起了如天仙配般“吃生态饭、做牛文章、念文旅经”的红火日子。在巴彦茫哈苏木,像孟兰夫妇这样的并不是少数。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端的科尔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长草,牛羊吃不饱,盐碱地、山坡地多,面对这么多问题,如何走出自己的致富路?如今,当地妇女几乎人人都会的刺绣,成了脱贫奔小康的“金钥匙”。

  孟兰在制作绣品。李睿 摄

  夫妻双双携手脱贫 你种树来我绣花

  傍晚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生态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结束了一天的生态林的巡护工作。回到家中,他第一件事就是把每天生态林有什么问题和变化,写进他的护林日记里。

  走进家门,白吉林白乙拉骄傲地向记者展示着他的妻子孟兰所秀的“富贵牡丹”图。缎子上的牡丹鲜艳夺目、婀娜多姿,仿佛能闻到花香。红黄相间的鲜艳颜色仿佛诉说着他们家的幸福生活。

  孟兰家里收拾的整洁干净,桌子上放满了瓜果,很难想象这对夫妻曾经是嘎查里的贫困户。“前些年,我供两个孩子上大学,背了15万元的高利贷。”孟兰告诉记者,她家里一共五口人,母亲患病,2个孩子上学,2016年因债务缠身她家变成了“贫困户”。

  2017年,孟兰家享受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从微小的土房里搬到了崭新砖房。同年,她在旗里带动下学起织绣手艺。她参加了几次培训,从初级“绣娘”一路考到一级“绣娘”。

  “这个活儿特别适合我,既不费体力,又不用出门。”靠刺绣产业扶贫真正实现了当地贫困妇女足不出户增产增收。3年来,孟兰不断学习,精进技艺。现如今他们家的织绣收入就有4万多元。

  “下来订单我就干,只要我愿意订单不断。”如今孟兰家还利用扶贫补贴资金购买了基础母牛,发展肉牛产业,现在孩子大学毕业了,家里养了10头牛,种了75亩地,自己做绣娘,丈夫也当起了护林员,不仅收入增多了,以前欠的贷款也基本还清了。“今年开春,我家光荣脱贫啦!”这位不善言谈的牧家女说起她家的变化来,话一下子多了起来。

  刺绣车间里绣娘在穿针引线。李睿 摄

  从贫困户到刺绣教师 将传统技艺进行传承

  三根线一股绳,纤细的绣花针,在织布上下翻飞。蒙古族大娘陈满亮正创作着她那幅百花图。

  家住内蒙古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的陈大娘,曾是村里的贫困户,老两口年纪大了,不能种地,生活越发没着落。这几年,靠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补助保障都不少,老两口脱了贫。可大娘是个倔脾气,“咱不能光靠国家帮,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奋斗。”

  人老体弱,靠啥挣钱?大娘想起了自己的老手艺——蒙古族刺绣。“过去自己绣好了枕头、书包拿去卖,一没人要、二卖不上价,好东西一年只挣一两百元。”传统蒙古族刺绣如何焕发新生?

  2016年底,旗里开办了首批刺绣培训班,陈大娘作为教师代表,被邀请到苏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绣。

  从早教到晚,一天补助100元。老人还在嘎查里义务“传帮带”,越来越多的妇女、残疾人、贫困户参与其中,陈大娘越教越有精神头,如今她的学生有100多人。

  金莲在家完成订单绣品。李睿 摄

  今年54岁的金莲就是陈大娘的徒弟,现在她在家里就能完成绣品,每天含饴弄孙、养牛养羊、绣花卖钱不亦乐乎。

  如今,陈大娘每年光刺绣收入就有一两万元。生活富裕了,传统文化也有传承人,东西卖出好价还能走向全国,甭提多高兴。

  刺绣车间里绣娘在完成订单绣品。李睿 摄

  拓宽眼界 打开销路 形成产业

  白晶莹是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个年过半百却激情四溢的“女强人”,正是带领科右中旗妇女深耕蒙古手工刺绣的带头人。

  通过统一培训管理、统一材料发放、统一成品回收、统一收入结算的方式,为2.1万名参与蒙古族刺绣产业的农牧民提供服务和保障。2016年以来,在科右中旗173个嘎查集中举办蒙古族刺绣培训班100期,培训绣工14700人次。2019年8月,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命名科右中旗为“中国手工刺绣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成立“蒙古族刺绣与现代设计创新创意实践基地”,成功举办万人刺绣大会并获得“规模最大的蒙古族刺绣技艺展演活动”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2016年开始,为了完善蒙古族刺绣产业发展机制,白晶莹带领产业团队摸索出“企业+协会+基地+农牧户”的产业运营模式,先后扶持成立了蒙古族刺绣产业基地、图什业图民族手工艺协会、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沃尔墩刺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现在,除每年承接300万元左右的固定订单外,旗里还组建82名大学生营销队伍,与国内37处销售点开展合作,以成本价走入各大景区景点。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奔波,白晶莹摸着胸口的党徽自豪地说道:“因为这是我的家,我希望家乡一天比一天美好,希望这种美好被更多人了解,希望蒙古族刺绣成为一种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绣出百姓的幸福生活。”(李睿)

文章关键词:传承创新 文化之乡 秀出 传承人 传统技艺 蒙古族 生活富裕 责编:林瑶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千年瓷都如何种好传承创新“国家试验田”

    2019年8月,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批复,千年瓷都种上了传承创新的“国家试验田”。文化遗产是城市底蕴的“器”,制瓷技艺和制瓷精神是传承创新的“魂”  走进景德镇,伸手就可以触摸历史。

  • 【每日一习话】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习近平: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要坚持赓续千年文脉,厚植家国情怀,传播时代价值,展示多彩文明。

  • 晋江再塑发展新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人、产、城”如何统筹布局、良性互动,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课题。即将启用的晋江市医院新区,不仅硬件一流,还成功“联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共同打造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 总投资约10.6亿、计划2022年底完工!殷墟遗址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建

    ”11月23日上午,殷墟遗址博物馆奠基仪式在安阳隆重举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凌宣布建设工程开工。安阳市委书记李公乐表示,安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甲骨文的故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做好殷墟甲骨文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 王国生到南阳理工学院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1月11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到南阳理工学院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调研城市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工作。在南阳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王国生查看创新创业成果,询问大学生创业经历和感受,他叮嘱学校负责同志,要围绕市场用人需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 “双创”让千年瓷都青春绽放

    图① 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我国唯一一处全面展示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公园。去年8月28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一年时间过去,“千年瓷都”迈出了“双创”新步伐。

  • 飞阅三山一滩——黄河滩区篇 · 山药铺就致富路

    河南广电全媒体“飞阅三山一滩”系列报道,今天播出《山药铺就致富路》,为您讲述发生在黄河滩区的脱贫致富故事。温县张羌办事处马庄村 村民 马红峰:种植的积极性很强,种植在温县的垆土地山药,每年在三万亩左右,带动农户将近有两万人。

  • 飞阅三山一滩——黄河滩区篇 · 山药铺就致富路

    河南广电全媒体“飞阅三山一滩”系列报道,今天播出《山药铺就致富路》,为您讲述发生在黄河滩区的脱贫致富故事。温县张羌办事处马庄村 村民 马红峰:种植的积极性很强,种植在温县的垆土地山药,每年在三万亩左右,带动农户将近有两万人。

  • 重磅文件落地见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记者日前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一年来,全国多地出台多项落实举措,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 王国生: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

    ——经过这场大战大考,我们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自觉。——经过这场大战大考,我们对伟大精神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认识更加深刻,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更加自觉。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