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作者:尹传政(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新时代文明研究院研究员)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和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安徽考察时强调:“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至上理念始终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落下,坚持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等,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过程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人民至上是永葆中国共产党执政活力的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实现抗击疫情、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关键在于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调动了人民团结一致的力量。在党的组织领导下,全国动员、全民参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构筑起了以社区、村庄基层治理单位为核心的最严密的防控体系,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广大群众更是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人民群众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战疫、抗洪斗争的大局,发挥了战胜疫情、灾情的基础性力量。
疫情之后的复工复产、灾后重建仍需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性价值,紧紧依靠人民,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为此,基层党组织必须进一步提升群众组织力,严密群众组织,实现人民参与、人民管理的总体防控常态化,为社会生产生活创造条件。人民主体性的发挥,必将激发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生力量,更有助于我们党在应对危机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更离不开人民,更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党必须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根本目的。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9日 16版)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六)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委员;决定或者追认给以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的处分。
“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
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轻抚绿叶,察看玉米长势 “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秋粮要争取有好的收成。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出台一系列措施 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新华社合肥8月23日电 题:下好先手棋,开创发展新局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 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安徽考察调研,并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
今年6月以来,我国江南、华南、西南暴雨明显增多,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一些地区汛情严峻。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来到安徽,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
7月12日,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认真做好受灾困难群众帮扶救助,防止因灾致贫返贫。19日,习近平在合肥参观安徽创新馆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斗争再次表明,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总台央视记者邢彬拍摄) 2016年安徽之行,总书记强调要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
18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听取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介绍。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
18日下午,习近平首先来到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闸,听取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介绍。19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