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白雪银 / 文 王曦 / 摄)8 月底的云南天气转凉,学生们陆续返校。中午的下课铃响了,海安支教老师王加云布置完作业,便一路小跑往宿舍赶,给在这里读高二的儿子陆地做午饭。这是她第二次来到宁蒗宁海民族中学支教。10 分钟后,刚上完地理课的陆地也往宿舍赶,而他的地理老师,正是王加云第一次支教时的学生王庭红。" 我当年教的学生,现在教我儿子,学生刚认识我时是 16 岁,儿子刚认识他时也是 16 岁。" 在云南宁蒗,王加云时常感叹这个奇妙的人生际遇。
△云南省宁蒗民族中学
宁海之约:用木材换人才
这场奇妙际遇的背后,是一个长达 32 年的约定。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全县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底子薄。直到 1988 年,全县还没有一个人考取本科。1988 年,宁蒗县与江苏南通海安县签署协议,以木材换人才。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
" 当时海安需要木材,我们需要人才,双方根据相互需要达成协议,以木材换人才的方式搞教育合作,也是一种互惠互利。" 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达峰说。于是,1988 年 8 月,35 名海安教师跨越八千里路来到宁蒗,开启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合作开展教育扶贫的先河。
△学校教学楼
△操场上运动的学生
" 第一次来宁蒗的时候很不习惯,供水经常中断,因为高原反应时常头疼,但想了想,前几批来支教的老师要艰难得多,喝水都要自己拿着桶上山去打,还要自己过滤,我就鼓励自己慢慢克服。"2001 年,作为第四批海安赴宁蒗支教教师,王加云和丈夫陆瑞华一同来支教。" 我爱人之前身体一直不好,我们一直没要孩子,到了这之后换了环境,身体也慢慢好转了。"2004 年,王加云结束了 3 年的支教生活回到家乡海安,同年生下儿子陆地。
△海安教师王加云
海安老师赴宁蒗的支教一批批进行着,到了 2019 年,第十批支教团组建之时,王加云和丈夫又一次报了名。" 一直都想找机会看看我们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正好孩子也大了,一起带来,让他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吃点苦,将来学会感恩。"
再次来到宁蒗,王加云惊喜地看到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之前来这里至少要花三天时间,现在一天就能到,各方面的条件也改善了很多,学生也增加了好几倍。"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最让王加云惊喜的是,许多同事都是她曾经的学生。" 至少五个老师都是我之前教过的,两个和我一样是英语老师,现在一起备课,还有王庭红老师,现在教我儿子。"
△王庭红在辅导王加云的儿子
" 王老师刚开始没认出来我,但我对她印象很深,现在还会梦到她在班上听写英语单词。" 谈到再次与王加云相遇,王庭红不禁感慨人生的奇妙,第一次体会到那句 "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去年 10 月,腿伤还没完全恢复的王庭红一瘸一拐地走进办公室,看到了正在备课的王加云。" 她一说话我就认出来了,瞬间仿佛穿越了,回到了高中时的课堂。" 王庭红说。
△王加云和她曾经的学生王庭红
15 年后重返故地,看到自己的学生也成了老师,王加云心中除了欣喜,更多的是欣慰,"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传承。" 而王加云等海安老师的言传身教,也默默塑造着王庭红的教学理念。" 除了抓好孩子们的功课,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去感受更广阔的天地。"
△王庭红在上课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曾受教于海安支教老师孙锦群的郭兰金、罗兴旺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的三尺讲台,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海安老师指导的卢志强、杨斌等几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 做一个好老师,不如带出一帮好老师。" 这是所有海安支教老师的共识。
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李学高,也是海安老师的学生。1995 年他以宁蒗县文科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云南师范大学,大学毕业后回到宁蒗,成为一名政治老师。20 多年来,海安老师的教学理念也一直影响着李学高。" 海安老师过来支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今活跃在宁蒗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很多都是海安老师的学生。" 在李学高看来," 宁海之约 " 不仅让少数民族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转变。
从 35 到 281," 海安舅舅 " 情洒小凉山
如今,木材供应早已不再紧张,宁蒗也早因水土保持禁伐森林。" 木材换人才 " 的故事成为了过去,但宁海之约一直在延续。32 年间,陆续有 281 人次的海安老师从黄海之滨奔赴彩云之南,把爱和知识播撒在小凉山。他们累计为宁蒗培养初、高中毕业生 2 万多名,输送中专、大学生 1 万多名。其中有很多人毕业后陆续返回宁蒗,奋战在当地的教育、建筑、医疗、商业等领域,为建设小凉山最美彝乡贡献着各自的力量。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荣获江苏 " 时代楷模 " 称号,江苏电视台供图
" 宁海之约发展到今天主要是一种扶贫的模式了。长期的扶贫靠教育,所以教育扶贫在我们凉山地区现在尤为重要。" 宁蒗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张达峰说。宁蒗人也把当地最尊贵的称呼 " 舅舅 " 送给海安老师,亲切地称呼他们为 " 海安舅舅 "。在宁蒗县,摩梭家庭舅舅承担了家庭中的重活累活,受到姐妹儿女的敬畏和尊重。" 海安舅舅 " 这个称呼,是宁蒗人民对海安教师的最大肯定。
高校陆续开学,宁蒗宁海民族中学 2020 届毕业班的学生正接连奔赴北京、上海、南京等各个城市读书深造。孩子们走出大山,宁蒗宁海民族中学副校长、海安第十轮支教领队陶长江讲起来,无比自豪。" 一个孩子走出大山,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许就能带领一个家脱贫。" 这也代表了很多海安老师最朴素的心声。
题:有房住、有学上、能就医——“小凉山”脱贫二三事 目前,宁蒗县贫困发生率已从最高时的35.59%降至如今的2.02%,所有贫困户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宁蒗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林松说:“舍得好地段、配齐生活必需设施,是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大亮点。宁蒗县永宁镇党委副书记直巴娜金说:“摩梭人结合本民族文化和泸沽湖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
宁蒗县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林松说:“舍得好地段、配齐生活必需设施,是宁蒗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大亮点。宁蒗县永宁镇党委副书记直巴娜金说:“摩梭人结合本民族文化和泸沽湖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
32年的接续努力,海安老师给宁蒗带来的不止是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他们的风范、品格、胸怀,整整影响了宁蒗一代人。” 如今,1989年海安老师们在宁蒗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海安舅舅”的奋斗品格也写进宁蒗的未来之书。
除了水晶瓜,村里还因地制宜发展了养殖产业、引种了板蓝根,这些产业将带动村民们如期实现脱贫。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拉伯乡格瓦村第一书记李宝树:宁蒗,人称“小凉山”,高寒冷凉,紫外线强,加上长期贫困,村民整体健康水平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