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爱农为农助农 不辜负这片绿水青山

2020年09月14日13:52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爱农为农助农 不辜负这片绿水青山

  ——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贵州大学知识分子群体

  光明日报记者 吕慎光明日报通讯员 康瑞

  “顶天立地做科研!”这是贵州大学一条没写出来的校训。

  “顶天就是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学术报国,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立地就是要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科研为民,不辜负贵州人民,也不辜负这片神奇的绿水青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说,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根植于每个贵大师生心中,我们有一大批爱农、为农、助农的专家教授,他们常年工作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农民们都亲切喊他们“潘核桃”“张蔬菜”“金茶叶”,这些既是群众的认可,也是他们科研成果的价值。

  “围着农民转、带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赚。”贵州大学的助农教授们捧出一颗赤子心、扎跟黔山红土地,为贵州彻底扭转千百年来贫困落后局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担起了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让农民创造出更多财富”

  “潘学军,盼学军!”在即将脱贫摘帽的全国深度贫困县贵州赫章,提起潘学军教授教农民科学种核桃的事儿,几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群众亲切地喊他“潘核桃”。

  潘学军教授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从2008年起,这位山东汉子走遍整个赫章县,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育出了优势品种,再使用“高接换优法”解决了核桃挂果周期长的问题。

  如今,无论在加工厂还是种植基地,专业户、农户、企业经营者都给“潘核桃”竖起大拇指。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耕地碎片化严重,水稻产量较低,农民脱贫难度很大。贵州大学植保国家重点学科的陈卓教授带领研究生开展了稻田绿色种养和生态调害工程建设,提高稻田综合产值。

  “种粮不赚钱,农民积极性不高,但国家粮食安全和脱贫攻坚都要求我们想出办法,让农民创造出更多财富。”陈卓带领项目团队构建了诱集植物、蜜源植物、护卫植物、屏障植物等稻田植物体系,同时稻蛙复合种养,以蛙灭虫,以蛙肥田。降低了稻田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稻米品质提升,养蛙收入可观,这两降一升一下子把亩产提高了近两倍,农民靠种田也能脱贫致富。为了做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陈卓团队帮助地方企业打造了“蟹田稻米”“蛙田稻米”等一批国内和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在播州区、石阡县、天柱县、思南县、三穗县、黎平县等地进行示范与应用推广,稻田每亩综合产值平均达到17500元,成为西南山地稻区农药化肥减施的典型示范技术和贵州500亩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推技术,在贵州省31县推广,累计面积60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9.03亿元,而且辐射到渝、湘、滇等周边省市,陈卓也被评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学在贵州的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科技支撑的重要作用,累计派出各类科技人员17000余人次,其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占80%,带动5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同时示范引领贵州省广大知识分子投身脱贫攻坚事业,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我们内心火热”

  “让我们内心火热,有盼望,殷勤不懒惰!”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金林红把这句话写在朋友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贵州的风土非常适合种茶,88个县区市,每一个都产茶叶。但要靠茶脱贫致富,那就得种出无农药残留的高标准茶叶。只有端出一杯干净、生态、绿色的贵州茶,茶农才能持续增收,脱贫成果才能稳固。

  金林红教授的研究方向正是用生物技术控制有害生物,解决茶树病虫害的同时增产提质。除了课堂教学,金林红都带着学生在茶园和实验室之间奔波,一日三餐不规律、迷路于山间、在路上为学生修改论文都是他的工作常态。

  在深度贫困的贵州省沿河县,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张勇正在给移山村的群众传授养猪技术。“养不养得活,卖不卖得脱,划不划得着。”这三句话一下子把群众听课的热情调动了起来。养殖技术、产销衔接、价值链条这些专业的内容,经他这么一讲,群众都能听懂学会。

  今年4月,疫情刚刚缓解,张勇就带上18000多册他编写《养猪实用技术图册(贵州方言版)》从贵阳出发了。一周跑了5个县,所有图册免费发给养殖户。“做图册的初衷,就是要用简单朴实的农民语言,通俗易懂的图画,让农村中小养殖户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这些年,张勇带领团队绘制了《贵州生猪全产业链图》,编制了《贵州省规模化养猪场常用生产技术指标》,201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脱贫攻坚这一伟大壮举中,贵州大学的教授们为农民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大学的科研成果中40%直接间接与脱贫攻坚有关,有62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

   “农民的获得感带给我成就感”

  “别看这些菜苗只有几分钱,但是在我眼中就是脱贫攻坚的希望。”8月14日,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深度贫困县威宁赶回贵阳给研究生上课的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万萍,今年的9个月时间里,她有半年奋战在深度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一线,指导群众发展蔬菜产业。而在2019年,仅威宁县她就去了22次。

  威宁县地处“贵州屋脊”的乌蒙山核心区域,自然条件恶劣,蔬菜种植难度大。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抗旱抗寒技术,只要张万萍指导过合作社和村组,总能丰产丰收,群众因此都亲切称她是“蔬菜女神”。

  在海拔2600米的威宁县高山村蔬菜种植基地,11000亩的蔬菜丰收在望。在如此干旱缺水又土地瘠薄的高山上发展大规模蔬菜生产,张万萍团队在科研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据统计,张万萍带领的团队实施的科技示范项目累计为威宁县的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带动464户贫困户脱贫,四个基地产值达到2亿元。同时,张万萍团队这些年也在脱贫攻坚一线高质量完成了国家基金课题3项、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3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多项。

  “我是学农的,事业就在农民身上,他们脱贫致富、日子越过越好就是我的追求。”张万萍说。

  8月8日,雨季刚过,贵州大学农学院的龙友华教授就来到六盘水市指导猕猴桃种植户防治病虫害,跑了三个县的十几个基地,一住就是半个月。“除了上课,我基本就跟猕猴桃在一起,周末带着学生来搞科研,给农户传授种植技术。这样的日子过惯了,哪天让我停下来,我还真不适应了。”

  龙教授和猕猴桃的故事还要从2004年说起,那年贵州最早发展猕猴桃种植的修文县暴发了猕猴桃溃疡病,龙友华闻讯赶到修文,没用几天工夫,就挽救了上万亩作物,保住了农民的辛勤成果。当时,整个贵州搞猕猴桃的科技人员几乎没有,回想起农民焦急的眼神,他下决心调整自己的专业方向,专攻猕猴桃。从病虫害防治到栽培技术的开发,从品种的选育到后期的贮藏保鲜,他带领团队解决了猕猴桃产业的全流程难题。如今,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2019年全省种植面积达到67.98万亩,排名全国第三。六盘水、黔东南、黔西南、毕节、铜仁等地都发展起了猕猴桃产业。

  小小猕猴桃,托起致富梦。龙友华指导和服务的息烽县大洪村,靠发展猕猴桃产业,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3600元猛增到2019年的15390元。据统计,在龙友华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后,种植户收入都有60%以上的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带给我成就感,而我们分享着共同的幸福感。这份感觉让我忘记了一切曾经的艰辛和困难。”龙友华说。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4日 01版)

文章关键词:贵州大学 助农 爱农 猕猴桃 潘核桃 诱集 高接换优 持续增收 光明日报 蟹田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一个人,一个菜摊,“盘”出四个大学生

    凌晨1点,56岁的范闲娥已经起床,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磨豆子、煮豆浆、点豆腐……凌晨6点,范闲娥带着她推好的豆花和发好的豆芽,来到她位于高寨乡集镇的摊位准备出摊。面对生活的重担,范闲娥没有让一个孩子辍学,曾当过代课老师的她深知上学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再穷不能穷教育。

  • 贵州赫章:乌蒙深处发起脱贫总攻

    乌蒙山深处有个赫章县,县里有个海雀村,8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3个村民组11户农户家家断炊”的极贫现象。目前,赫章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6万亩,产值15亿元,带动贫困户18059户,户均增收3670元,既带动了脱贫攻坚,也为防止返贫提供了产业支撑。

  • 正在逆袭!这类专业有大作为,还免学费?

    近日,贵州、山西、河南等多地发出通知,支持相关涉农学科及专业发展,也有地方试点探索免除涉农高校农科专业学费。与12个重点农业产业直接相关的10种专业(共19个布点)(一)植物保护(与蔬菜、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辣椒、石斛、刺梨、油茶、竹产业相关),贵州大学、凯里学院开设;

  • 科教扶贫 支持质量兴农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代表看来,贵州大学应积极融入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打好三套“组合拳”,助力贵州决胜脱贫攻坚。宋宝安代表介绍,2018年,贵州大学采购贫困户农产品2132吨,总金额2000余万元,占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60%,惠及贫困农户2251户,贫困人口8349人。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