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社会各界代表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 9月19日,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这是中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2014年6月,中央批复同意对抗美援朝纪念馆进行改扩建,同年12月29日该馆宣布闭馆改扩建。改扩建后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总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由纪念馆、纪念塔、全景画馆、国防教育园组成。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志愿军老战士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序厅合影。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志愿军老战士在少先队员和讲解员的陪同下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英烈厅,志愿军老战士和少先队员向牺牲的烈士致敬。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开馆仪式。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志愿军老战士在少先队员和讲解员的陪同下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重新开放。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志愿军老战士和社会各界代表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默哀。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志愿军老战士参加开馆仪式。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说,“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一场本来发生在朝鲜半岛的内战,却由于美国的强势介入和直接出兵,演变成国际性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在吉林省通化市,70岁的孙艳华被称为“红色文化活字典”,她不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却通过寻找、采访老兵,还原了许多抗美援朝期间的故事。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辽宁省丹东市96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战火洗礼,荣立一等功。
这幅照片是时任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摄影记者黎民拍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望着那军容严整、逶迤过江的“铁流”,黎民突然来了灵感,想要抓拍一幅全景式的过江照片。
在丹东市光荣院,一件挂满军功章和纪念章的军装挂在孙景坤老人的床头,这是他那段戎马生涯的见证。孙景坤最终决定将自己的立功证书等纪念物品捐献出来,那时候人们才知道他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俄罗斯《独立报》9月29日发表题为《中国纪念朝鲜战争烈士》的报道称,中国举行活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报道注意到,位于中朝边境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因改扩建闭馆近6年后重新开放,为这次纪念活动拉开了序幕。
在辽宁省档案馆里,保存着一份珍贵的历史档案:1954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中央组织部联合印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及英雄、模范名册》。打开这份名册,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映入眼帘,鲍清芳,他的名字鲜为人知晓, 1930年,鲍清芳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
(图为弹痕累累的鸭绿江断桥 杨应森 摄) 陪同我一起参观采访的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干事崔鹏对我说,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威,打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位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新馆今天(9月19日)开始向社会开放,这是我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历史专题纪念馆。改造后的纪念馆总体建筑面积增加了10000平方米,馆藏的20000多件抗美援朝文物更加全面、真实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的光辉历史。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雄壮的歌声响起,谢长平老人就会思绪万千。经历了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谢长平日后成为抗美援朝纪念馆的馆员,这让他倍感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