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江西省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柯树塘,虽然已是初秋时节,仍是满眼春意,这里山水相依,林田相伴,湖草相映,山水林田湖草在这里和谐共生,那醉人的绿色和洁净的水流,总会让人忘却这里曾是南方的“白色沙漠”。村民谢立新见到前来旅游参观的人,开始了他激动的点赞:“这里的荒山、污水不见了,现在就像公园建到家门口来了,我的山又可以种果了,我的田又可以产粮了,我为政府这个民心工程点赞。”
是什么让这位土生土长的村民如此激动呢?这里为什么又曾被称为“白色沙漠”呢?原来,这里是寻乌稀土开发的主产区,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给国家建设和创汇作贡献,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稀土开采,由于当时生产工艺落后和不重视生态环保,在上甲村就遗留下7.3平方公里的废弃稀土矿山,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耕地淹没、水体污染、土壤酸化等生态破坏,村民的家园、良田变成了“白色沙漠”。
治理前的寻乌废弃稀土矿山。
近年来,寻乌县抓住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试点政策,正视历史生态问题,下决心还清“历史欠账”,根治“生态伤疤”,先后实施了以文峰乡石排、柯树塘和涵水3个片区为核心的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9.55亿元,对废弃稀土矿山进行了全面治理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山绿了、水清了、田肥了、路通了,村民的美丽家园又回来了。
治理后,仿佛公园建到了家门口。
“三同治”,“废弃矿山”重现“绿水青山”
在项目推进中,寻乌县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加强资金、人员整合,成立统一调度推进的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办公室,打破原来“碎片化”的治理模式,消除部门之间的行业壁垒,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工则工、宜水则水”治理原则,统筹推进水域保护、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等四大类工程,实现治理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九位一体化推进。
寻乌县在生态修复中,探索出南方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模式,实现了废弃矿山全区域同时综合治理。
一是山上山下同治。在山上开展地形整治、边坡修复、沉沙排水、植被复绿等治理措施,在山下填筑沟壑、兴建生态挡墙、截排水沟,确保消除矿山崩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控制水土流失。
二是地上地下同治。地上通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良土壤,平面用作光伏发电,或因地制宜种植猕猴桃、油茶、竹柏、百香果、油菜花等经济作物,坡面采取穴播条播撒播喷播等多种形式恢复植被。地下采用截水墙、水泥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工艺,截流引流地下污染水体至地面生态水塘、人工湿地进行减污治理。
三是流域上下同治。上游稳沙固土、恢复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稀土尾沙、水质氨氮源头减量,实现“源头截污”。下游通过清淤疏浚、砌筑河沟格宾生态护岸、建设梯级人工湿地、完善水终端处理设施等水质综合治理系统,实现水质末端控制。上、下游治理目标系统一致,确保全流域稳定有效治理。
通过近四年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原来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又重现出绿水青山本来面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强度已由剧烈降为轻度,水土流失量由每年每平方公里359m3,降低到32.3m3,降低了90%。植被质量大幅提升,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由原来的少数几种草本植物增加至草灌乔植物百余种。矿区河流水质逐步改善,河流淤积减少水流畅通,水体氨氮含量削减了89.76%,河流水质大为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良,原来废弃的稀土尾砂,土壤酸化,水肥不保,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是一片白茫茫的“南方沙漠”,几乎寸草不生,经过客土、增施有机肥和生石灰改良表土后,已经有百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断链得到逐步修复,又呈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寻乌县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同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一条“生态+”的治理发展道路,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生态价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是“生态+工业”。治理石排连片稀土工矿废弃地,开发建设工业园区用地7000亩,打造成寻乌县工业用地平台,目前入驻企业50多家,新增就业岗位近万个,直接收益5.12亿以上,实现“变废为园”。
二是“生态+光伏”。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在石排村、上甲村治理区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爱康、诺通二个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达35兆瓦,年发电量约4200万千瓦时,年收入达4000多万元,实现“变荒为电”。
三是“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开发矿区周边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1800多亩,利用矿区整治修复的土地种植油茶、百香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5600多亩,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贫困人口有效脱贫提供产业支撑,实现了“变沙为果”。
四是“生态+旅游”。项目以矿区生态修复成效为依托,同步推进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做好做大“绿”“游”整合发展文章,目前已完成景区路网、自行车赛道、教学研基地、民宿旅游设施、矿山遗迹资源调查、花海、特色农业采摘园等项目,正在策划推进稀土矿山公园、“两山”理论实践成果展示馆等特色项目建设,两头与青龙岩旅游风景区和金龟谷康养度假区连为一体,着力打造旅游观光、体育健身胜地,实现区域内生态修复的长效管护,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实现,有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现 “变景为财”。
寻乌县在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中,探索总结出“三同治”模式,实现治理空间覆盖、治理时间同步、治理目标一致的全覆盖治理,全面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新理念,并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产品价值转换实现路径,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生态+” 产业化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化为今日的“生态亮点”和“产业焦点”,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探索提供了样板工程和典型案例。
臧春得是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压库山村人,目前在保利生态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机械队从事矿山绿化管理工作。在臧春得的记忆里,儿时的压库山蕴藏着无尽宝藏:开春,他和小伙伴去山里摘把野韭菜;
危急时刻,本溪排爆民警出手,靠双手扒、抠,用时3个小时,有惊无险地把56枚手雷取出,装入防爆箱运走引爆销毁。副市长、本溪市公安局长王会奇得知情况后,马上命令本溪巡特警支队黑豹突击队派出排爆专家赶往桓仁。
接下来,我们到煤矿开采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广西合山市,在当地,煤炭曾经是人们引以为傲的资源也曾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现在,合山市依托百年老矿和工业文化历史资源把废弃矿山打造成了内涵丰富的工业旅游景区。
拂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小艇拨开细浪,缓缓驶向江心。把舵的船家名叫张传国,是江西九江湖口县双钟镇渔民,已在长江上漂了40多年,祖祖辈辈打鱼为生。2018年以来,九江市全面启动长江沿岸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关停矿山340家、治理废弃矿山8626亩,在沿江岸线栽植各类乔灌苗木600.9万株、铺植草坪33万平方米,联片成景的百里风光带展现在人们眼前。
秋日,走进浙江德清县乾元镇城北村方山,千亩稻田整齐方正,稻束散发阵阵芳香。洛舍镇东衡村曾是远近闻名的石材生产基地,矿山关闭后,留下了大量废弃矿地,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废弃矿地变身连片水田。
它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土石山里,在山上,一斧头下去就能削下来耐火石和砂石。“水井枯了,路压坏了,下雨时塌方、泥石流高发,大家根本不敢出门。四年前,山西东山旅游开发公司董事长吕增军看上了小西沟紧邻太原的区位优势,计划在废弃的采石场上建一个文旅小镇。
近年来,武安市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让废弃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变为生态公园。近年来,武安市加强环境治理,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让废弃的矿山重新披上绿装变为生态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