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家欢聚、情暖人间,又到中秋团圆时。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的背后不仅是家庭的团圆,更是民族情感的积淀、家国情怀的传承。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千百年来,中秋圆月高悬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寄托依恋家国的情,照亮思乡念亲的眼,指引归家团圆的路。中秋夜,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方,都一同遥望明月,体味人间团圆。中秋,是诗意的浪漫,更是丰富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蕴藏着华夏儿女对小家团圆、大家幸福、国泰民安的祈愿和追求。在上下五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样一种情感与情怀的延续,以诗为媒,以月为介,穿透时空,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可以说,花好月圆、良辰美景,合家团圆、举国欢度,不只是对人伦孝悌、血脉亲情、家庭文化的濡染,亦怀有一份对家国情怀的体认、对精神渊源的追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总是离不开“团圆”二字,因为月圆,团圆庆贺无疑是中秋节俗的鲜明主旨。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圆满是人们希冀的生活目标,团圆是中国人特别追求的一种人伦境界。中秋节首先是家的节日,它饱含着亲情团聚与沟通情感的诉求,蕴含着中国人对阖家团圆的希冀守望,无论是在外打拼的孩子,还是旅居海外的老人,总会在这一刻氤氲出最浓郁的乡愁。月朗风清中与家人围桌而坐,把酒对月,共叙亲情,这不仅是一次人伦情感的回归,背后更是“人月两团圆”的美好追求,寄托着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家和社会最坚实的基石,是人们心灵最温暖的港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这些诗句因为承载着对家的思念之情,构成了追求家庭团圆幸福的多重景深,联通和熨帖一代代游子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绘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塑造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之圆”。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家庭团圆的期盼不会变、对文化根脉的眷恋不会变,对国家繁荣富强的寄望不会变。
家国于心,人月两圆。经时光积淀而成的传统节日,作为传承文化基因的纽带,中秋节始终牵引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归依。中华传统文化绵延数千载,家国情怀始终是鲜明的底色。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从这些诗词中的绵绵乡愁和百般情思,我们触摸到中华文化的根脉,领悟着个人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与家国那朴素但紧密的联结。千百年来,家国情怀早就已经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花好月圆”筑就成同一个旋律,“家和国兴”凝结为同一种情怀,构成中华儿女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人们对家庭的重视不会变、对文化根脉的眷恋不会变,对祖国繁荣富强的寄望不会变。天上月圆,人间梦圆,家国团圆兴旺的梦想,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心理基础,又何尝不是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努力奋斗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资源。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的家。月圆人团圆,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团圆意识,从渴望家的团圆、家人团聚,到祝福国家富强、民族团结,这种情感与中秋节始终相伴。中秋节兴盛不衰,也正因它是融个人情怀与家国意识于一体的节日。2020年是新中国成立71周年,回望71年风雨兼程、71年春秋更替,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同频共振,无数中华儿女的成长记忆、家庭记忆和新中国的发展史融汇在一起。中秋节以圆月为标志,寄寓着中华儿女团圆的梦想,积淀着中华儿女团圆的心理诉求,它象征着亲人团圆、社会和谐、感恩自然和家国情怀,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华民族渴望统一、团结的历史见证,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沟通、凝聚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每当中秋夜,皓月当空熨帖和联通着所有中华儿女的心灵,在这个日子里,中华儿女共祝祖国好、共盼民族好、共愿人人好,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早已融进血液里,融合在骨髓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路上,弘扬中秋文化,就必须自觉弘扬和传承中秋团圆背后蕴含的浓厚家国情怀,提倡爱家爱国相交融、追求家兴国兴相统一,每位中华儿女、每个中国家庭都要努力奋斗、努力追梦,必将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归根结底,以家国情怀汇聚起亿万家庭与个体的智慧和力量,再苦再累,再艰再难,也都有了跨越发展的源源不竭的力量,在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中,我们的梦想就延伸在这最炽烈的家国情怀中。
明月照见过往,也映现当下与未来。中秋明月时,家的节日恰逢国的生日。家与国这一命运共同体,在这一刻激荡出更加坚固的情感认同。在神州月圆的深情时刻,遥望中秋月,追寻家国情,以节载道、以节承志,凝聚无限奋斗伟力,正是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中国风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号召全国人民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地理条件对于中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价值重大,而圣哲的出现使“人性和而才惠”的中华文明特质变得更为显著。”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
口罩,不只是口罩。它像盾牌,保护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小小的口罩背后,凝聚人民的力量,展现强大的中国。谨以此片,向投身这场战“疫”的全体中华儿女致敬。(推荐机构:新华网)
美好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实现美好生活关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整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成和确立美好的需要系统,不能只是通过少数人的努力实现,而必须由全体社会成员携手完成。
10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省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同市民群众亲切交流。广东省侨联海外委员、挪威广东同乡会会长关志辉:非常感谢习近平主席高度评价和肯定我们海外华人华侨在异国发挥积极作用。
一个月来,习近平多次与外国元首致电通电话,坚定重申中国积极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 九月,从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到表彰抗疫英雄,再到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共和国率14亿中华儿女以国家之名、以民族之心声,向我们的英雄先烈致敬。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此为缩影,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多地红色景区人气高涨,人们在游览中滋润家国情怀、传承红色精神、汲取追梦动力。
中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其核心内涵就在一个字—“圆”,在中国人的精神星空中,始终高悬着一轮亘古不变的中秋圆月,一轮皎月所象征的团圆、圆满已沉淀在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中,并化为一种厚重的精神寄托。
2020年9月8日,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勋章奖章 国庆日,也是中秋节。就在3月10日,总书记专程来到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真诚点赞:“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飘香的背后,是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中国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中秋节叠加国庆节,“团圆”+“爱国”,激荡着民族自尊、自强与自信,滋养着追梦人的家国情怀,承载着血脉亲情、民族团结和国家一统融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