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必亮(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经济学教授)
“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针对近年来兴起的“逆全球化”思潮,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遭受巨大冲击,加上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有人认为人类将从此进入逆全球化时代,全球经济从此将更多地表现出本土化发展趋势,表现出国家间经济“脱钩”的趋势,全球化走到了终点。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在当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
尽管经济全球化究竟起于何时仍存争议,但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即便其间遭受瘟疫、战争等各种不利因素的沉重打击,但经济全球化不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目前的发展水平都是历史上其他时期无法比拟的。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突如其来,但鉴于目前人类在科技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克服各种困难,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人说,关键问题不在技术,而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国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困难,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主观地看,这样的看法也有一些依据,但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必须从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一问题。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客观事实是,从过去到现在乃至到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早已形成了“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互联互通关系,试图再回到“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类生存状态已不可能,这种关系也不可能重新被人为地割裂。因此,要想解决“地球村”共同的问题,正确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相互之间密切合作,否则连维持“地球村”的基本运行都将非常困难。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已找到了通过和平合作、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的一些方式、规则与机制,譬如来自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实现商品与服务交易,以及通过投资而扩大全球生产规模,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这样的方式、规则、机制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其人民的接受。如果推倒重来,全球交易成本将十分高昂,是完全不可承受的。
此外,人类发展过程是一个客观的系统演化过程,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发展后才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系统稳定状态。经济全球化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演化系统,如果这个演化系统出现大的问题,或者说终止了,那么整个人类发展演化的大系统也会出现大问题或终止,这完全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不是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因此,只要客观地看问题,我们就会发现经济全球化既反映了客观现实,也代表了历史潮流,表现出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
经济全球化积极效应显著
关于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的数据和典型案例很多,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总体而言,这些数据、案例和研究成果都已清楚地表明,经济全球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十分显著,尤其是对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从经济全球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机理来看,经济全球化直接导致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本大幅下降,且表现出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经济活动成本相应也就越低的基本规律。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和相关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专业知识、先进思想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传播与流动速度大幅加快,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进程,尤其是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进而使经济结构得以转型升级,增加值提高,国家税收和人民收入水平也相应地得以提高。
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显著的刺激作用。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全球金融市场融资、全球技术转移等经济全球化因素总体上都促进了国家经济增长。不论是什么类型的国家,总体的影响都是积极有效的。
经济全球化除了对刺激国家经济增长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外,大量来自不同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经济全球化对于全球减贫的意义也是积极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往往会带来非熟练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提高。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不断增加的外商直接投资一般都会增加穷人的就业与培训机会。全球技术转移以及全球化生产网络体系的形成也为穷人提供了新机遇。当然,经济全球化通过改变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相对价格水平也是可以改善穷人福利水平的。
正是基于来自不同类型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里茨认为,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人的生活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实践很好地证明了经济全球化是如何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助力我国消除贫困的。我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
毋庸讳言,经济全球化过程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和助力全球减贫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譬如说有些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还扩大了。地区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存在相对扩大的问题。又譬如说,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在全世界的加速发展,有些国家因此出现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大幅增加的情况,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很大的全球性新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回避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不应放任自流,而应该加强全球合作,通过促进健康的全球化发展,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从而造福于人类社会。
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更加深入的国际合作,一方面继续促进经济全球化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世界各国及其人民,另一方面则是限制其负面影响的产生与扩散。从目前的实际出发,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今后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合作,促进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一,树立正确的理念,选择正确的道路。正确的理念就是在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前提下,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世界各国就会选择走一条多边主义的道路,就会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各国都应该继续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和执政能力,在国家层面更加有效地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尤其是要特别重视和处理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政府和市场、公平和效率、增长和分配、技术和就业的关系,使发展既平衡又充分。
第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水平与能力。一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全球治理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在平等基础上实现全球事务共同治理。二是建立健康的全球共同发展机制,也就是对话协商机制。三是明确主要任务,那就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任务,核心就是尽快实现全球减贫目标。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3日 04版)
“世界经济正如我们身边的太平洋,汇聚千流、连通四海,铸就了浩瀚宽广的胸怀,孕育了波涛澎湃的活力”“遇山一起爬,遇沟一起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大道,携手合作,务实进取,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我们定能风雨无阻向前进,同亚太各国一道携手构建开放共赢的新世界。
刚刚签订的RCEP在全球经济领域激起千层浪,人们关注分析它对未来经济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东亚经济奇迹的发生和发展,亚太区域共同市场的繁荣,当然决不会局限于“家门口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4日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发表主旨演讲,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习近平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各类虹吸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平台,开拓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途径。加强进口品在国内产业之间的循环,努力构建国内价值链,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
习近平: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计。这段话出自2020年9月4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的致辞。
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面对疫情,我们要加强团结、同舟共济”“坚决打赢全球疫情阻击战,反对政治化、污名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影响,我们必须做好应对更多全球性挑战的准备。
题: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系列解读之二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非常另类”的方式提醒世界:我们早已连成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国要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加强团结、同舟共济。面对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全球治理体系,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疫情不仅是对各国执政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检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着力提升消费质量,加快消费升级,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基础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