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一团不起眼的泥巴,在巧匠的手中花样翻新,塑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10月21日,映象网记者跟随行走大运河采访团来到了浚县西杨玘屯村领略了传承千年的“泥咕咕”风采。
浚县“泥咕咕”作为中国民间泥彩塑的一朵奇葩,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泥咕咕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据史籍记载,颛顼迁都帝丘挖取黄河胶泥制成鸡兔牛狗等用于祭祀,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丰,民众纷纷效仿,把泥猴泥牛等摆在家中作为驱邪祈福的灵物。从此之后,泥咕咕的制作技艺就在浚县民间流传和发展起来,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和演化,特别是宋元明清时期,浚县庙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专门制作泥咕咕的手工艺人。
时至今日,浚县泥咕咕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大运河浚县段旁的西杨玘屯村有着“中国泥玩具之乡”,“中国泥塑第一村”的美誉。浚县憨刀文化创意园理事长宋楷战告诉记者,在西杨玘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泥咕咕,自己从小就非常痴迷。“以前我也出去打过工,但是对泥咕咕始终放不下,就决定回乡创业。现在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宋楷战说。
据了解,目前西杨玘屯泥咕咕文创产业股份合作社已经成立,现有泥咕咕工作室20个,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5人,市级传承人20人,村中艺人15人。按照将西杨记屯打造成泥塑文化研学基地的发展思路,规划了泥塑艺术展馆、泥咕咕千人体验中心、泥咕咕文化研学中心等项目,并与浚县古城、大丕山风景区联合,大力发展泥塑体验游、研学游等项目,努力打造中国特色泥塑文化村,让“泥咕咕”成为浚县文化旅游的新名片,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博物馆体系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1月14日,全国32家博物馆在南京共同成立“大运河博物馆联盟”,并签署联盟《协同发展协议》。其中,河南博物院、开封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加入该联盟,共同传承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声音。
南水北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调水流量大、调运路程长、工程涉及面广。为了攻克这些技术难题,近20年来,陆伟刚团队先后完成了100余项泵站流道优化数值模拟研究,加工了100余个泵装置流道模型并完成了相应试验。
【学习进行时】11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 江苏考察,习近平首站来到南通市五山地区滨江片区,沿江边步行察看滨江生态环境。此地有黄泥山、马鞍山、狼山、剑山、军山等五山临江而立,葱茏叠翠,沿江岸线14公里是长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态腹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水源地。
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被称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的江苏扬州考察。当年6月,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12日下午,习近平来到五山地区滨江片区,听取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对南通构建生态绿色廊道的做法表示肯定。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关系少儿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要把它做好。
离开五山地区滨江片区,习近平来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调研。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习近平边走边看,详细了解水利枢纽发展建设历程和发挥调水、排涝、泄洪、通航、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情况。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开通济渠,五年后,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位于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回洛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随着16年前的一次发掘,一千多年前国家级粮仓的富饶跃入世人面前。
有河的地方就有桥,对于开封人而言,“州桥”二字意味深长,它不仅为古人所陶醉,更为后人所向往。据悉,目前,1号、2号大型探方已经深挖到地下十几米的金元地面以下,3号探方已发掘到明代地层,能够反映汴河岸边民居群落的4号探方也已开始发掘。
史书记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隋炀帝有意迁都东京洛阳,命官营造“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的洛阳城。▲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4个时期530余年。
河水清幽、芦苇轻摇、绿草如茵……10月23日,大河网记者随同“行走大运河”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步入焦作大沙河公园,如同走进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千百年来,大沙河见证了这片土地的繁华与变迁,然而沙河盛景也曾一度消逝在历史长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