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留着两撇帅气的胡子,常戴一顶遮阳帽,一年大半时间泡在青稞地里,他是尼玛扎西——西藏青稞领域的首席科学家。31年扑在青稞研究上,人们都叫他“青稞王子”。
△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观察青稞长势
9月5日,尼玛扎西和同事秦爱琼在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逝世。他生前发的最后照片,主角还是青稞地。他想在海拔4750米的高原上建"西藏极高海拔边境地区农业综合试验站",用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守护好神圣国土。
小时候用陶器换青稞,他种下“青稞种子”梦
十月的西藏,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青稞的香气。人们热火朝天地收割粮食,牛羊则撒欢地吃着青稞秸秆,满满丰收的喜悦!每年这个季节,也是尼玛扎西最幸福的时候。
△农民收获青稞
尼玛扎西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从农家娃成长为农学博士、科学家,他与青稞的缘分可以说是“命中注定”。
尼玛扎西的家乡在山南市扎囊县扎玉村,这里土地贫瘠且缺水。青稞产量低,村民只能用土陶制品换青稞种子。看着父母翻山越岭去换粮食,尼玛扎西很小就希望有一天青稞能丰收,父母不用这么辛苦。
△少年时的尼玛扎西
这颗“青稞种子”在他心中发了芽。他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被选送到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进修。后来他又走上青稞科研之路,逐步成长为西藏农牧科技界第一位藏族博士。
国内外机构用高薪留他,他却毅然放弃,回到了家乡工作。尼玛扎西的妻子拉琼,是其同班同学,也是他事业最大的支持者。“他经常跟我说,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才让他一个家境贫困的小孩成为博士。所以他要好好把青稞做好,为家乡做点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把农民当亲人,一年大半时间泡在田间地头
尼玛扎西也一直是这么做的。自1989年起,他就潜心青稞的良种研究和推广。
△尼玛扎西(右)从事青稞育种创新30多年
一开始对品种不熟悉,尼玛扎西只能下苦功夫。他对西藏1500多个农家品种进行详细观察,配制不同的杂交组合。经过无数次试验,历时19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培育出“藏青2000”品种。
△尼玛扎西(左)下乡调研
2013年,西藏开始推广“藏青2000”。尼玛扎西到日喀则市白朗县,挨家挨户地指导农民如何播种,如何施肥,一待就是半个月。新品种推广不易,有一批种子发芽晚了几天,农民担心种不出粮食,意见很大。尼玛扎西用手挖泥土,刨出种子,给大家解释。安抚了着急的村民,他的手却早已被磨破了。
△尼玛扎西(右)了解当地青稞生长情况
尼玛扎西一年里大半时间泡在田间地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为了提神,他随身携带咖啡,一天要喝好几袋。同事们也劝过他,他却说,就当下乡是带薪休假,还能看看田野风光,多好。
“院长在农民中很有威信,不仅因为技术好,还因为他热爱农民,热爱这片土地。”自治区农科院农科所研究员禹代林表示,院长经常说,做好三农工作,一定要把复杂的技术简易化,用农民的语言,让农民一听就懂。
随着“藏青2000”全面推广,2015年西藏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基本实现粮食自给。
陌生学生求助,他默默交了3年学费
对于农民来说,尼玛扎西是老大哥。对于院里面的年轻人来说,院长更是亦师亦友亦如父。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副研究员达瓦顿珠,就是他培养的新一代农学博士。
△达瓦顿珠在进行青稞种子研究
2007年,达瓦顿珠考上研究生。苦于没有公费名额,他试探性地给尼玛扎西发了一封邮件,希望农科院能资助学费。没想到他真的收到了回信,而且学费一交就是三年。2009年,达瓦顿珠毕业后到农科院工作,才第一次见到尼玛扎西。“我一直以为学费是单位交的,后来才知道是院长私人掏的钱,我非常感动。因为他没跟我讲过,也没有干涉我的研究方向。所以我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到基层、服务农民,用这种方式来感激他对我的培养。”
△达瓦顿珠在查看冬青稞的播种情况
现在达瓦顿珠是青稞创新团队的一员,主攻冬青稞的研究。“冬青稞产量比春青稞高,而且有利于冬季水土保持、生态改善。院长有一个愿望,他希望我们坚持10年、15年,把冬青稞种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他还记得,院长常说,中国人的饭碗不仅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要守住高原的碧水蓝天。
送年轻科技工作者读研深造,创造机会让他们出国交流,尼玛扎西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他组建起西藏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带领青稞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团队逐步壮大。
生前最后6天辗转10地,要建极高海拔试验站
2020年9月5日,在阿里出差途中,尼玛扎西与同事秦爱琼不幸遭遇车祸去世。
生前最后6天,他带领团队辗转10地,到最偏远的山村做农作物种质资源考察。一路上小到花花草草,大到村庄建设,没有他不关心的事情。
△尼玛扎西(左)在岗巴镇温泉下游青稞种植地调研
考察的随行人员自治区农科院草业所副所长多吉顿珠告诉记者,途经日喀则市岗巴镇吉汝村时,得知海拔4750米的地方有块青稞地,院长特别兴奋。“他先是带我们去地里实地考察,后来又去乡里问品种的来龙去脉,还去看了水源情况,非常细致。”多吉顿珠介绍,市面上大多数青稞品种只能种到4500米左右的海拔。如果能破解极高海拔青稞的“耐寒”基因,将大大改良青稞品种,促进产量增收。
△尼玛扎西在岗巴镇调研
不仅随行人员感受到了尼玛扎西的激动,多名同事也收到了他的“信息轰炸”。在发给同事的信息中,他写道:将来要在“祖国万岁”的下面,写一排“西藏极高海拔边境地区农业综合试验站”,为守护好神圣国土,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日喀则市岗巴镇吉汝村海拔4750米的青稞田
生前,尼玛扎西常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是他一生的追求;看到麦浪滚滚,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如今,“青稞王子”虽已离去,但尼玛扎西埋下的“青稞种子”,已经扎根高原,生生不息。继“藏青2000”之后,他主导培育的5171新品系即将推广,西藏粮食产量又将迎来新一轮丰收。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徐岑 是钟寅 /文 顾闻 /摄
(部分图片由西藏自治区宣传部提供)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而今,在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3号试验田里,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黄璀璨,秆高、穗大、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获。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今年,西藏青稞种植面积达215万亩,他培育的青稞新品种已广泛种植,培养的后辈们也将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图为1994年,尼玛扎西在西藏农科院工作时的照片(资料图)。中新网拉萨11月3日电 题:西藏农民眼中的尼玛扎西:他是扎根田间的“青稞博士”西藏农科院 供图 2020年8月30日,尼玛扎西又一次带队前往阿里下乡,参与西藏新一轮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尼玛扎西曾这样描述青稞的良种研究和推广:“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种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织中度过一年又一年。2010年,尼玛扎西牵头启动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组测序、西藏青稞起源与进化以及青稞高原适应性研究。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战士们在西藏拉萨河畔的乱石滩上开垦出一片片农业试验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也标志着西藏农业由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朝着追求科学的崭新姿态迈进。
在西藏,有一位被誉为“青稞之父”的育种专家,他选育的新品种“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种,占青稞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尼玛扎西把一生都奉献给青藏高原, 践行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西藏各级党委、政府创造性地建立了五级脱贫攻坚指挥部,集中统一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尼玛扎西讲述,他所见到的双湖县嘎措乡的白玛老人等群众从海拔5000米的藏北牧区搬迁到上千公里以外海拔较低的山南市森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