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椅羌寨羌族歌舞表演。 单鹏 摄
中新网绵阳11月6日电 探访绵阳北川文化扶贫:在非遗中找到致富之路
作者 单鹏
驶过数道“发夹弯”,终于来到四川绵阳北川县石椅村石椅羌寨门前。寨前石阶上,身着华丽羌族服饰的村民放声高歌,两声清脆的礼炮响彻山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拾级而上,热情的羌族村民亲手把象征美好寓意的红丝带系在客人手腕,再献上一小杯浅黄色的米酒。“这是羌族特有的迎客方式,在我们这里,传统民俗保护得非常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羌年”省级传承人、81岁的母广元说。
近年来,对非遗的发掘、保护和利用,是绵阳北川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通过文化扶贫,越来越多的民众找到致富之路,迈向幸福生活。
石椅羌寨门前石阶上,村民热情迎客。 单鹏 摄
在位于石椅羌寨中心的舞台上,阳刚的羌族小伙扎着腰带,打着绑腿,踩着云云鞋,包着头发,为观众献上羌族歌曲,作为非遗的羌笛、口弦婉转悠扬。“文化始终是我们的根和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枯燥乏味的。”母广元说,石椅羌寨保存完好的羌族文化是驱动旅游的核心要素,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疫情前,光是开城仪式,每天就要举行四五次,目前旅游正逐渐恢复。”
在文化旅游带动下,当地村民种植的水果不愁销路。26岁的石椅村贫困户文霞说,通过水果种植和销售,家里人均年收入已过万元。
在北川县唐家山村,北川振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红是远近闻名的非遗羌茶手工制作传承人。说起制茶,吴红坦言,自己与茶叶的结缘始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一棵老茶树救了我,从那以后我决定做‘感恩茶’。”
在唐家山村,茶叶发展有两大优势:一是源远流长的羌茶手工制作工艺,二是山上存活的千年古茶树。“每到春天,我带着合作社的村民上山采茶,采回后利用纯手工工艺加工,12道传统工序形成原生态味道。”吴红说。
2010年以来,吴红创立的北川振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10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带动周边村致富668户,恢复古茶树1500余亩。2018年底,该合作社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直接增收金额达15万元以上。
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的老腊肉。 汪衡 摄
在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备战即将到来的“双11”气氛浓烈。非遗北川老腊肉是这家企业的招牌。“今年营业额主要来自电商渠道,往年电商只占到销售额的30%至40%,但今年已突破60%,仅上半年就超过2000万元。”该公司副总经理冯国辉说。
北川老腊肉的畅销,除了基于传统工艺的味道和质感,优质猪肉不可或缺,而这带动了一批农户脱贫奔小康。
2017年,北川禹珍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华祁参与了北川坝底乡通坪村脱贫攻坚,承担川藏黑猪新品种引进,投资800万元建设3600余平方米的川藏黑猪母猪繁育场,形成年产仔猪5000头规模,该村32户贫困户每年分红就达到2000余元。“除了养猪,我们还给农户传授腊肉制作技术,并按统一标准回收,为农户又增加一个收入来源。”
唐六庆是通坪村贫困户,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一条腿,而养猪改变了他的命运。“2017年我与禹珍公司签订合同,代养黑猪50头,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当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今年,我代养了110头黑猪,收入已突破10万元,日子越来越好了。”唐六庆说。(完)
当晚,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曲艺名家表演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节目,展示非遗曲艺文化的魅力。当晚,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上演,来自全省各地的曲艺名家表演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洛大鼓、河南坠子等节目,展示非遗曲艺文化的魅力。
黄河奔流,滋润多彩中原大地;大河两岸,孕育朵朵曲苑奇葩。12月7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宝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河南省非遗曲艺展演周汇报演出在河南艺术中心拉开帷幕。
伴随着国潮艺术蓬勃发展,我国儿童剧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态势,戏剧、音乐剧、歌剧、舞剧、形体剧、故事剧等争奇斗艳。《小小非遗梦想家》童剧用创新传承经典的模式打造儿童戏剧品牌,不仅为孩子们送去艺术享受和欢乐,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而且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黄圃飘色、赛龙舟习俗、麒麟舞、腊味传统制作工艺,中山市黄圃镇一个乡镇就拥有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腊味传统制作工艺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工人们在晾晒腊味食品。
11月18日,以“技艺彩云南·相约黄浦江”为主题的云南非遗系列推介活动吴泾镇和美术馆拉开帷幕,来自云南大理的白族扎染和来自德宏的傣族剪纸惊艳亮相,蓝白相间的晕染色彩、精巧细腻的剪纸造型,带来了浓浓的云南风情。
“决胜2020”网络主题活动河北站媒体采访团走进石家庄市赞皇县原村土布博物馆。记者周国梁摄 近年来,在赞皇县雪芹棉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赞皇县1300多名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同致富。
入冬以来,夹在昆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新疆和田地区天气渐凉,当地厚重温暖、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羊毛手工地毯也到了产销旺季。
11月5日至7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四川站来到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地,探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 吴红的羌茶以当地百年以上的高山野茶为原材料,通过传统的羌茶工艺纯手工制作。
”在四川阿坝州茂县羌绣传习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李兴秀谈到羌族文化时,她告诉记者,羌族文化十分丰富。李兴秀介绍,茂县现有7个培训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训基地学习羌绣的刺绣、图案、针法等技艺。
“合作社社员从5户发展到104户,从第一年产茶50多斤到去年年产茶5000多斤。吴红先后在擂鼓、曲山等地拜师学习手工制茶技艺,还自费到福建等地学习,总结出了羌茶12道传统工序手工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