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月工程“绕、落、回”的收官之际,让我们回顾一下“嫦娥”的探月之旅: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千年奔月梦想成真。嫦娥一号进行绕月探测,实现“绕、落、回”的第一步,取得了以月球影像图、月壤微波信息等为代表的大量科学成果。
2010年,嫦娥二号成功发射,获取了备选着陆区1.5米和全月面7米分辨率成像数据,为月球软着陆创造了条件。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发射,“玉兔”漫步月球——这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标志着“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如今,嫦娥五号正在飞往月球的路上,“绕、落、回”的最后一步也已顺利迈出。如果一切顺利,23天后,它将带着月壤样品安全返回地球。
回首这段征程,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颇为感慨。在他看来,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探月工程虽然起步较晚,但有着自己的节奏,没有亦步亦趋。
“我们在设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定目标,选定发展的步骤和节奏。”他说,航天的发展要与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相匹配、相协调。我国月球探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没有,到完成“绕、落、回”,这是一个很好的实践。
循着月球探测的规律和节奏,中国的探月步伐行稳致远。裴照宇在分析我国探月成功经验时指出,我们是一个规划、分步实施,以稳扎稳打的方式进行统筹发展。“在很多国外同行看来,这样的发展方式对于稳步、快速提升月球探测技术非常有好处。”
“绕、落、回”之后,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任务在等着我们。“嫦娥”继续奔月,中华民族的飞天梦不会停止。
(本报记者 陈海波)
根据实时遥测数据监视判断,嫦娥五号探测器近月制动正常,顺利进入环月轨道。高速飞行的探测器在靠近月球时,实施“刹车”制动,目的是使其相对速度低于月球逃逸速度,从而被月球引力捕获。
讲述人: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嫦娥五号探测器有效载荷分系统质量师 刘国才 碧海云天,椰风习习。比如,嫦娥四号任务中的全景相机和红外成像光谱仪在月午期间不工作,而嫦娥五号任务需要载荷在月午期间工作。
11月24日凌晨4点30分,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11月22日22时30分,距离嫦娥五号发射还有30小时,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指挥中心4楼指控大厅灯火通明,火箭发射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推进剂加注开始了。
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在裴照宇看来,嫦娥五号任务对于我们“绕、落、回”整体规划来说,是收官之作;对于未来我国月球探测来说,是奠基之作。
△2014年10月发射的嫦娥五号T1试验器拍摄的地球和月球合影国家航天局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掀开了嫦娥探月工程的大幕,全方位研究了月球的总体情况。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发射,进一步挑战全新技术,结束月球探测任务后,飞过距离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拉格朗日二点,随后,飞掠图塔蒂斯小行星。
11月17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计划于11月下旬择机实施发射。发射“嫦娥”记录2:2018年12月8日,长三乙遥三十火箭,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2020年10月9日23时,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控制下,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在航天专业术语中,为了减少飞行偏差,使探测器沿着正确的轨道飞行而进行的变轨控制称为修正。
“十三五”期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围绕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和空间站研制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和重要成果。 目前,执行空间站建造阶段四次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北斗精神”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的重要密钥,是新时代航天科技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实现航天梦、强国梦的重要支撑。
23日中午12点41分左右,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入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 贾阳 :我们有月球探测,前面的一期二期和即将实施的三期工程的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