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决胜2020】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幼儿园辅导员:学好普通话彝族孩子们才有机会走出大山

2020年12月05日12:59  来源:央视网

5034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静远):“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少不了。”五岁的沙马子叁话音刚落,整个教室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不禁令人们忘记了窗外寒意逼人的冬雨。

  可爱的沙马子叁(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沙马子叁是一名彝族小朋友,也是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大班的一名学生。洒拉地坡乡幼儿园位于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由原姐把哪打村第一幼教点和姐把哪打村第二幼教点合并组建而成。园长阿的子史介绍,今年9月他们刚搬到这里,由于幼教点规模相对较小,只有三十多个孩子,因此之前都是在租用的民房里授课。

  目前,全园共有5个教学班172名幼儿,按幼儿年龄段设学前班、大班、中班、小班。全园现有10名辅导员,其中专科文凭7名,中专3名。

  “乒乓球,上高楼,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变成仨……”罗英是10名辅导员之一,此刻她正站在教室前方,带领孩子们一起边唱边比划儿歌《乒乓球》。今年22岁的罗英毕业于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汉语言专业,三年前她选择回到昭觉县,成为了洒拉地坡乡幼儿园里的一名辅导教员。

  罗英在带领孩子们演唱儿歌(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罗英透露,让彝族孩子们学会一整首汉语儿歌并不容易,“大家刚来幼儿园的时候,不会说也不会听(普通话),就跟咱们一开始学外语是一样的”。如今,大班的孩子们基本上已经能够使用普通话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总人口34万,其中彝族人口占98.4%。“许多彝族小朋友在家里并没有说普通话的条件,他们的爸爸妈妈也不会说普通话”,罗英称上了幼儿园后,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小朋友在幼儿园学了普通话,回家后还能教自己的爸爸妈妈说普通话,也就是我们说的“小手拉大手”。”罗英说道。

  目前,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学习普通话、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对于彝族小孩而言,学前学好普通话是非常重要的。”园长阿的子史表示,许多彝族学龄前儿童因为听不懂普通话,在进入义务教育后上课听不懂、学习跟不上,导致其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很多人就选择辍学、出去打工。

  对于这一点,同为彝族的罗英深有同感。“我小时候就是这样,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是汉族人,因为听不懂老师上课在说什么,我的语文成绩才14分”,正是由于自己曾经的这份经历,让罗英下定决心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一村一幼”辅导员。

  彝族小朋友们在表演节目(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是“一村一幼”的起源地。从2015年开始,昭觉县按照“先近后远,先多后少,大村独立,小村联办,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整合边远农村校舍资源,采用借用村活动室或租用民房等方式,推进“一村一幼”建设。所谓“一村一幼”,即以建制村为单位,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到正规的学前教育。

  “以前彝族是没有幼儿园这个概念的,因此刚开始办学的时候,家长们因为不了解,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心。”园长阿的子史表示,通过不断地入户走访,向大家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村民们越来越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学生人数从最初的30个,增加至如今的183个,“因为家长白天要干活,一般是派一个家长代表,把附近住的几家的小孩一起送过来”。

  2018年5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在昭觉县启动“凉山州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目前,昭觉县已实现幼教点全覆盖,学前教育学生由2013年4227人增长至2019年24063人,学生增长了6.7倍,基本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目标,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歪着头的彝族小朋友(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孩子们刚来幼儿园的时候,年纪特别小,一直叫我妈妈,真的会让你非常感动”“有个胖嘟嘟的小孩子,每天早上来上学的时候都会背一个小包包,里面装着荞麦粑粑要带给我吃”,工作三年以来,罗英已经送走了两届孩子们,见证着他们进入学前班、小学。

  “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在上小学的时候能够基本听懂普通话,这样他们以后才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得更远,到时候我们的凉山州也会变得越来越好。”说话间,罗英的嘴角一直带着笑。

  在这所位于大凉山深处、平均海拔高达2600米的幼儿园的入口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个大字格外显眼。“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警察,保护你们。”离别临行时,正往教室走的沙马子叁突然扭头说道。

  转身离开,抬头发现雨已经停了。

  洒拉地坡乡幼儿园(央视网记者 王静远 摄)

文章关键词:彝族 校舍资源 昭觉县 洒拉 一村一幼 乒乓球 辅导员 幼教 马子 小手拉大手 责编:赵惠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决胜2020]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三河村“短中长”结合走出自己的脱贫路

    (记者刘桢珂)迎着初冬的暖阳,“决胜2020”看四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凉山,来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中国网记者 刘桢珂 摄  三河村立足资源禀赋,把旧址、新居和村史馆串联起来,开发彝族文化扶贫主题旅游线路。

  • 热评丨“悬崖村”的脱贫路,每一步的前行都不寻常

    ”,帕查有格立刻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他早已有了清晰的思路,“悬崖村”未来的路始终向前。村民们在悬崖上的旧村开民宿、做导游,在悬崖下的新家学刺绣、种果树,孩子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

  • 【追梦火焰蓝】凉山彝族村寨建起微型消防站 筑牢因灾返贫“防火墙”

    随着指挥员发号口令,几名消防员迅速跑入村内微型消防站,换上专业灭火服,抬起手抬机动泵、带上分水器等工具奔向目标地点,调试好装备进行“火灾”扑救。今年7月,在昭觉县消防救援大队帮助下,三岔河乡三河村也顺利建成了义务消防队和微型消防站。

  • 追梦火焰蓝|脱贫攻坚先锋村有支消防志愿队

    面对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正在加快转型升级,广大消防救援指战员坚定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对标职能定位。而像火普村志愿消防队这样的基层站点,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消防救援支队众多守护脱贫攻坚硬仗战果的“防火墙”之一。

  • 减贫超5000万:我国即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目标

    今年国庆节前,彝族群众沙马作叶搬到了四川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沐恩邸社区。今年全面脱贫目标完成后,中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

  • 凉山深处“绣”美图(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

    贫困户安子子伍一家6口住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房子东南朝向,阳光充足,客厅、卧室、厨房、厕所、牛圈分区有序,屋外还有一个小院子。在走访中,我们感到驻村扶贫工作队下乡的几年,就是用真心真情“绣”牢民族同心的几年。

  • 坐着高铁看中国|成昆铁路:穿行在大凉山的扶贫“慢火车”

    四川大凉山普雄至攀枝花的5633/5634次公益性“慢火车”,穿行于我国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为闭塞的山区搭起了一座与山外世界沟通的桥梁。这辆绿皮车30年来票价不变,成为方便彝族老乡乘坐的“便民车”。

  • 四川凉山走出一条“非遗+扶贫”致富路

    8月29日,凉山州照觉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彝族群众在家门口学习彝绣技艺。在漆器厂务工的社区居民吉伍立布莫说,漆器厂毫无保留地开展漆器技艺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促进了漆器技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四川凉山保障教育医疗 实现稳定脱贫

    四川凉山州七个未摘帽贫困县紧盯教育、医疗等“三保障”,对照核心指标,逐户排查督战,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贫困县按时摘帽,群众稳定脱贫奔小康。了解到这一情况,荞窝镇“控辍保学”专员杨洪和班主任老师多次家访,给她们讲解教育扶贫政策。

  • 大凉山之子——记“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布哈

    在布哈和武警官兵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梭梭拉打村旧貌换新颜——文化广场、观光河堤、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果蔬大棚、彝族刺绣、经果林项目等10余个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布哈(右)在梭梭拉打村养蜂合作社向养蜂师傅请教技术(2019年6月12日摄)。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