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看,那38万公里外的中国红

2020年12月05日15:4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微信公众号

5034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报道 38万公里外,一抹“中国红”振奋人心。

  12月3日23点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3000牛发动机工作约6分钟后,顺利将携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预定环月轨道,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起飞前,国旗展示系统成功在月面打开,这是中国首次在月球展示“织物版”五星红旗。

  至此,嫦娥五号结束月面工作,踏上回乡之路。在月面约48小时,嫦娥五号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未来十余日,嫦娥五号载“土”归来,还要勇闯几道关?

  一面国旗,十年见证,正负150摄氏度温差下仍保持本色

  每当旭日东升,中华大地,五星红旗迎风招展。12月3日这天,有一面五星红旗非同寻常,竟在月球上“红”了一回。

  点火起飞前,嫦娥五号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实现月面国旗展开,这是我国在月球表面首次实现国旗“独立展示”。回传影像显示,在阳光照耀下,“中国红”格外鲜艳。

  这是亮相月球的第一面“织物版”五星红旗。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月,嫦娥着陆器和玉兔月球车互相拍照,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格外夺目。不过,那时还是“喷涂版”。这一次,嫦娥五号这面“织物版”五星红旗是一面真正的旗帜。

  五星红旗能在月球上独立展示,主要依靠月面国旗展示系统辅助。该系统由月面国旗、压紧释放装置、展开机构三部分组成,长约半米。系统在折叠状态下随探测器升空,着陆月球后按照指令解锁打开。

  宇宙中电磁辐射强,月表环境恶劣,温差可达正负150摄氏度,这就决定了普通五星红旗无法胜任。从2011年国旗展示系统开始预研立项到2020年成功实现“自拍”,其中凝聚着研制团队长达十年的智慧付出。

  一面旗不大,科技含量却很高。如何确保五星红旗展开时拥有足够强度且保持平整?研制团队围绕这一问题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模拟试验,单是选材就花了1年多时间。“我们挑选出二三十种纤维材料,通过热匹配性、耐高低温、防静电、防月球尘埃等物理试验,最终采用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既满足强度要求,又满足染色性能要求,保证五星红旗能抵御月表恶劣环境,做到不褪色、不串色、不变形。”五星红旗展示系统技术负责人程昌说。

  重量也是要严格控制的指标。国旗重量仅12克,国旗展示系统重1公斤,研制团队围绕系统减重问题下了大功夫,不仅材料要轻质化,而且还对设备进行“瘦身”。立项之初,研制团队先后论证过采用四级杆、三级杆和二级杆等方案,但考虑到复杂性和重量等原因,最终选择使用二级杆的方式来呈现。

  “之所以采用杆系结构方案,是因为它在航天系统里算比较成熟的技术,包括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使用的都是杆系结构,其目的就是保证可靠性。”五星红旗展示系统项目负责人李云峰说。

  此外,研制团队还对结构进行优化设计,选取耐高温、抗严寒材料,使其在空间环境中能承受冷热交变、空间辐照、极低真空等恶劣环境考验。

  嫦娥五号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携带约2公斤月壤返回地球

  “‘打卡’完毕,着陆器再见,月球再见!”12月3日晚,嫦娥五号上升器“告别”着陆器,携带约2公斤月壤从月面起飞。不少航天人在朋友圈里转发起飞视频,不舍却也充满期待。

  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最复杂的航天器系统之一,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它们并非“各自为战”,其中,着陆器和上升器组成“摘月战队”,共同开展月面工作;轨道器和返回器组成“返地战队”,负责带月壤返回地球。

  连接器,脱落;发动机,点火!瞬间,烈焰升腾,上升器垂直上升——月面采样完毕,嫦娥五号收工回家。

  地面固定发射有一套完备的发射塔架系统,点火起飞位置、飞行轨道都经过精确测算。与地面不同,月面环境复杂,没有成熟的发射塔架系统,没有平坦规整的起飞地,更没有地面人员测调确认,着陆器就相当于上升器的“临时塔架”,托举上升器飞离月面。因重量限制等原因,着陆器会继续留在月球。

  “起飞初始基准与起飞平台姿态不确定,发动机羽流导流空间受限,地月环境存在差异等都是难题,好在嫦娥五号着陆时就选择了相对平坦的地形,提早进行准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专家说。此外,由于月球上没有导航星座,上升器起飞后,需在地面测控辅助下,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起飞时自主定位、定姿。

  嫦娥五号不是独自战斗,根据之前获得的着陆器着陆时刻、上升器姿态和位置等数据,地面科研人员提前计算了起飞时间、姿态轨道调整等参数,并远程注入了嫦娥五号的最强大脑——制导导航与控制(GNC)系统中央控制单元。到了预定的月面起飞时刻,主发动机会自行点火,嫦娥五号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月面起飞的探测器。

  据介绍,在起飞后最初一小段距离,上升器不进行姿态调整,之后迅速调整到竖直姿态并快速上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在GNC系统的指挥下,以一定角度转入轨道入射段。从月面起飞算起,经过约6分钟250公里的飞行后,上升器进入交会对接初始轨道,与阔别数日的“返地战队”汇合,齐心协力把“土”特产带回家。

  自动采样是嫦娥五号任务核心关键环节之一,综合运用两种“挖土”模式

  从12月1日23点11分着陆月球,到12月3日23点10分从月面点火起飞,近48小时,时间不长不短。月球上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约27天,由于没有大气层保护,月球昼夜温差极大。为避开极端寒冷环境,嫦娥五号必须在月球白天完成采样和其他任务,保证在月球入夜前离开。

  工作地点不是随机选择的。嫦娥五号在月球上最大的月海——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降落并实施采样。过去,没有人类或是探测器到访此处。40多年前,美国阿波罗计划和前苏联探测器采集的月球样本大多是形成于30到40亿年前的岩石,而根据目前研究成果,嫦娥五号采样区域地质年代较短,岩石更“年轻”。

  “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的着陆区是月球最值得探索的区域之一,研究这个区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认10亿至20亿年前月球是否仍处于活火山状态。”美国布朗大学地质科学教授詹姆斯·黑德说。

  自动采样是任务关键。12月2日22点,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贮存装置中。

  表钻结合,多点采样。如何在月球采集到尽可能多的月壤样本,并且封装好,是嫦娥五号的研制重点。经过严苛的论证,专家决定采取两种“挖土”模式,分别是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

  “钻取就是通过空心钻杆的取芯机构,钻到月球表面两米以下处,得到深层样品的层理信息。表取就是采用机械臂末端固定铲挖型采样器,进行表层和次表层月壤采集,多点、多次采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说。

  除了采样,嫦娥五号探测器还配置了降落相机、全景相机、月壤结构探测仪、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等多种有效载荷,能够在月表形貌及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浅层结构探测等科学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次月面采样面临诸多困难。首先,采样装置是全新研制的,技术新、难度大,且采样任务时序紧张、机构动作多、不确定因素多。月面白天温度超过100摄氏度,嫦娥五号经受住了高温考验,克服了测控、光照、电源等方面的条件约束,依托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样品采集机构,顺利完成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任务。

  万千准备确保万无一失。嫦娥五号探测器研制团队不仅对月面采样过程进行了联合设计分析,确定了先钻后表、器地协同的工作程序,以及器上操作、地面测控和地面物理验证三位一体的飞控模式,而且还设计了遥控工作、预编程工作和半自主工作三种工作模式,确保采样过程的可靠性。

  采样过程可靠,“打包”封装也不能马虎。相比月面极高真空环境,地球大气中不仅有气体成分,还飘浮着各种固体颗粒,如果月球样品接触这些物质后被污染,科研价值将大打折扣。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专家介绍,封装用的“小罐罐”内外分层,便于钻取和表取的月壤分开保存。钻取月壤放在夹层的软袋子里,表取月壤放在内胆里。针对月球极高真空、高低温环境和月尘干扰,密封封装采用了橡胶圈和金属挤压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金属挤压,对合金金属硬度、混合比例有极高要求。为此,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子系统团队花了几年时间,做了大量实验,就是为了保护样品既不发生物理变化,也不发生化学变化,把纯天然、无污染的月壤带回地球。

  交会对接挑战大,茫茫天空实现精准“牵手”

  “摘月战队”在月球上忙活,另一边,“返地战队”也没闲着,它们已经做了几次变轨,调整轨道相位,做好了迎接上升器的准备。

  从上升器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开始,通过远程导引和近程导引技术,上升器与“返地战队”逐步完成交会对接,上升器中存放的月球样品通过轨道器转移到返回器中。

  要从月球回到地球,嫦娥五号在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很关键。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据彭兢介绍,嫦娥五号采取自动交会对接的方式,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引力环境。

  虽然我国已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载人航天工程也曾进行过多次交会对接,但以往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等交会对接是在距地球400公里左右的地球轨道上进行的,而嫦娥五号探测器在距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属我国首次。航天器面临的引力环境大有不同,研制人员下了大力气攻关克服。

  两个航天器交会对接,好比在浩瀚太空中“穿针引线”,对控制精度要求极高。据介绍,此次交会对接没有采取“触碰式”对接,而是采用“搂紧”方式,类似双臂拉住对方随后收紧。这种方式对精度要求也极高,达到厘米级。

  “两个航天器的相对位置要控制在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的精度范围。除了月球引力环境的影响以外,交会对接中,由于两个航天器的重量差异大,一旦速度控制出现偏差,也会造成两器相撞从而导致对接的失败。为此,研制人员量身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对接机构。”彭兢说。

  此外,由于无法在万里外借助导航卫星帮助,嫦娥五号只能自力更生,月球轨道测控精度、月球轨道敏感器交互、轻小型航天器对接等技术均取得突破。

  等待月地入射窗口,轨道器和返回器分离,返回器重新投入地球怀抱

  距离回家,嫦娥五号还要经历几个关口?

  当返回器“吞入”样品、扣上盖子,轨返组合体就可以与上升器分离,踏上回家之路了。首先是环月等待,嫦娥五号轨返组合体从对接舱分离并进入月地入射点,在环月等待段飞行过程中进行1次轨道维持,等待月地入射窗口的到来,全力以赴做好返地准备。

  接下来是月地转移阶段。当嫦娥五号轨道器携返回器由月球向地球呼啸而来,在预定时机加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经历多次中途修正后,在接近地球大约5000公里高度时将返回器释放。

  最后一步是再入回收。嫦娥五号返回器与轨道器分离后,轨道器进行规避机动,返回器则要经历惯性滑行、地球大气再入、回收着陆三个阶段完成最后的降落。返回器首先以每秒约11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冲向地球,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通过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重新跳出大气层,再以第一宇宙速度进行降落。距离地面10公里高度时,返回器将打开降落伞,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地面搜索回收力量预计在两天内完成回收任务。

  为什么要在进入地球大气后跳出去,再重新跳进大气层呢?不能“一步到位”吗?

  返回器冲向地球的第二宇宙速度,是能够脱离地球引力场束缚的最小速度,但也比从近地轨道返回地面的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要快得多。为解决速度这个问题,科技人员设计了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办法,相当于在太空“打水漂”。返回器进入地球大气层,减速后将再次跳出大气层并第二次进入大气层。返回器再入地球大气层的速度将从十几公里每秒,降低到七公里多每秒,从而安全落地。

  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成功获取月球虹湾局部地区1米分辨率影像图,再到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嫦娥一路向月行。这一次,作为我国无人月球探测的收官之战,嫦娥五号不仅向月行,还要向地归。

  嫦娥五号从11月24日发射到完成地面回收,整个过程预计历时23天左右。在冬至前后的深夜,它将满载而归,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点。

文章关键词:交会对接 中国红 月球样品 导航星座 月球矿物 责编:王慧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牵手成功!准备回家!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后续,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择机返回地球。

  • “月宫之吻”视频来了! 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轨交会对接

    北京时间12月6日5时42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于6时12分将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总台央视记者 崔霞 王世玉 李厦 李宁 杨弘杨 陶嘉树 吴天白 国家航天局 段逊 合作 我们的太空创新实践中心)

  • 环球聚焦点丨国际媒体聚焦“嫦娥五号”月表“腾空一跃”

    12月3日,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上升器完成月面起飞,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国际媒体高度关注“嫦娥五号”在月球上的“腾空一跃”,并对后续返回任务充满期待。报道说,北京时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携带着自1976年以来的第一份月球新鲜样本从月球表面升空。

  • 嫦娥五号彰显中国航天实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嫦娥五号月面“起飞”只是月球上的一小步,但却是中国走向深空探测的重要一步,相信中国航天作为太空探索领域的先行者之一,在未来的路上将会不断创造新的精彩。

  • 新闻1+1丨嫦娥五号,怎样实现航天史上的“首次”?

    12月3日晚,嫦娥五号成功完成“地外天体起飞”,踏上回家的旅途。裴照宇:无人交会对接有三个关键词,一是交会,它是指两个飞行器在预定的时间,同时到达某个位置,实现轨道的相交。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