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税费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领域和基本民生投入加大……日前,中央和地方预算报告提请全国人大审查,厚厚的“国家账本”传递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信号,受到高度关注。(3月7日 《人民日报》)
近年来,一年一度的政府预算公开,已成为社会观察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由于明确了政府各项收支,被形象地称为“国家账本”。实际上,政府预算不仅仅是“国家账本”,更同政策方向、市场主体、百姓民生等息息相关。
今年我国减税降费政策继续开足马力,推行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坚持减税与退税并举,让税收和企业发展之间一“退”一“进”。具体来看,一方面延续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另一方面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即提前退还企业尚未抵扣的税款,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涉及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科研及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预计全年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呈现出规模化、组合拳式的特点,直击经济发展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痛点。
减税降费政策延续了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导向,同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惠及更多市场主体,让后者资金周转更灵活,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加快设备改造的动力更足,实现产品技术升级、扩大就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动能更加可期,也为未来经济增长腾出更多的想象空间。但也应明确,新的政策落地涉及项目数量、税种费种、企业户数众多,操作实施要求较高,地方财政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简流程、简材料、简方式,确保政策好操作、易实施、快落地,将“红包”以最快速度从“纸上”送达企业“账上”。
在企业税费做“减法”的同时,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正积极做“加法”,达到26.71万亿元,增长8.4%。钱花在何处,是否合理、是否浪费,是社会公众十分关切的问题。据介绍,今年财政预算支出将更多倾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基本民生投入,支出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结构进一步优化。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财政政策的积极取向,又释放出不搞“大水漫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与此相对的,中央国家机关带头,各级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把过紧日子作为一种新常态,一增一减,体现了政府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中央部门带头过紧日子,地方财政也要严格控制支出,把更多财政资源腾挪出来,用于做好基层“三保”工作,进一步提高直达资金管理水平,优化分配流程,完善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增强预警和分析功能,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确保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安全使用,真正实现惠企利民。
由于疫情还在全球蔓延扩散,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对财政支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账本”数据加减之间,反映着民之所盼、国之所向。下一步如何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更高标准,加强收支管理,严禁铺张浪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毫无疑问需要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拿出更多的智慧和策略。(孔德淇)
近年来,酒店、民宿、商场试衣间、个人出租屋等场所被不法分子安装针孔摄像头进行偷拍偷录的事件频频发生,偷拍乱象与隐私保护的话题被屡次推上风口浪尖。为何偷拍乱象难以遏制?如何从源头打击偷拍黑灰产业链?
“谁来养活中国?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总书记语气铿锵。
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乎全局发展的关键数字:5.5%左右,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增长目标。而“稳”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关键词。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全面推进,各地纷纷响应落实。
春风送暖,又是一年两会时。 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们深入交流、共商国是,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年过去,这些要求正在神州大地一一落实。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出席,栗战书主持大会。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那么,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都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河南教育好声音”呢?
三月春至,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世界迎来“中国时间”。
今年,这样干!2022全国两会为你划重点
截至2022年3月4日17时,全国(不含港澳台)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共193个),高风险地区(10个)中风险地区(18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