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陈润儿活动报道合集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01月23日22:24  来源:河南政府网

5034

 1月16日上午,省长陈润儿在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本报记者 杜小伟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发展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打好“四张牌”,扎实开展“三大攻坚战”,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着力稳增长保态势,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把稳增长作为突出任务,抓住扩需求、稳工业、防风险等关键环节,促进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

 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培育消费新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网络零售额增长43.3%。大力实施“1816”投资促进计划,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加快构建,郑徐高铁建成通车,郑济、郑太高铁开工建设,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3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35万公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投资增长86%,出山店、前坪水库建设进展顺利,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固定宽带50兆以上接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总值达到4714.7亿元、增长2.6%。

 大力稳定工业增长。坚持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共兴、创新驱动与投资拉动并举、重点地区与重点园区齐抓,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扶持力度,组织开展“政策落实进万企”活动,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7%;强化要素保障,促进产销、银企、用工、产学研对接,全年社会融资规模7500亿元;围绕降低生产要素、制度交易等成本出台50条政策措施,帮助实体企业降低成本超过830亿元。6月份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稳定在8%,对全年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着力激活非公经济。针对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严峻形势,深入贯彻国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时出台实施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26条措施,帮助民营企业稳定发展预期、增强投资信心,民间投资突破3万亿元,非公有制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4.4%。

 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依法打击处置非法集资活动,着力防范非法集资风险,千方百计减少群众损失。妥善处理重点困难企业到期债券兑付,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成功应对安阳、新乡等地特大洪涝灾害,确保了安全度汛,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得到妥善安置。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持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创新动力,扩大有效供给,经济整体素质提升。

 坚决化解过剩产能。以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为重点,认真落实职工安置、债务处置等政策,关闭矿井100处、退出煤炭产能2388万吨,压减炼钢产能240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因城施策调控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32.1%,去化周期缩短至14.1个月,郑州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相继获批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3%,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9项,新建5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家,高端矿山重型装备等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发取得突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建各类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21家,中信重工、汉威电子入选首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制定实施制造业、服务业、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项方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种养业结构稳中调优,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主动调减玉米播种面积,增加花生油脂作物生产,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制造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终端高端产品及传统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产量较快增加,规模以上高成长性制造业增长10.6%,高技术产业增长15.5%,工业利润可望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物流、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规模壮大,中原证券实现香港和内地两地上市,中原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增长1倍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

 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国家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启动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依法解决无户口人员的登记户口问题,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5%,提高1.65个百分点。

 (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坚持改革开放双轮驱动,拓展发展空间,培育竞争优势,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以开放促进改革、带动发展。打造高端开放平台,河南自贸区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郑州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翻番;肉类、水果等7个功能性口岸运营良好,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二期开工建设,新郑综保区三期、南阳卧龙综保区封关运行,郑州经开综保区获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45万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设立“一带一路”发展基金,中吉亚洲之星产业园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中欧班列(郑州)主要运营指标保持全国前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举办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狠抓项目落地,实际吸收外资增长5.6%,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长7.9%。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统筹推进体制性、制度性和政策性改革,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障碍。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把工业企业改革作为第一场战役,以“三煤一钢”为重点,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规范国有资产监管,分类改革、分步实施、分块搞活,清产核资和理顺产权关系等基础性工作基本完成;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大力推进,省属国有企业与接收单位全部签订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协议,涉及供水34.85万户、供电39.67万户、供热19.03万户、供气3.5万户、物业管理37.64万户,企业办教育、办医疗机构剥离基本完成;5.64万分流人员得到妥善安置;36户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扎实开展,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试点有序推进,前11个月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倍,郑煤、平煤四季度当季实现盈利,安钢全年扭亏为盈。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财政涉企资金基金化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大到矿产资源行业,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综合试点顺利进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各类行政职权70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事项181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投入运行,市县两级政府权力、责任和效率清单编制完成。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企业登记“五证合一”和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全面实施,新登记各类企业增长29.8%,企业活跃度71.0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持续推动农村改革,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进行,“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供销社综合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稳步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分级诊疗和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等试点有序推进,试点县(市)家庭签约率平均达7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启动,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县域综合医改试点持续推进。同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不动产统一登记、出租车行业等改革稳步实施,行业协会商会改革试点启动,价格、电力、盐业等改革扎实推进。

 (四)强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美丽河南建设步伐加快。

 重拳治理大气污染。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全民治污,强力推进“六控”,整治“污染围城”和“小散乱差”企业,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依法管控12300多个重点项目工地,拆改3492台10蒸吨/时以下燃煤锅炉,提标治理3665台(套)工业窑炉、砖瓦窑炉、水泥粉磨站,全部实现143台5619万千瓦统调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查扣追缴淘汰62.3万辆黄标车和老旧车,打掉黑加油站点11690个,车用汽柴油升级为国五标准,夏收、秋收期间秸秆焚烧火点数同比减少94.8%。PM10、PM2.5浓度比上年分别下降5.2%、8.8%,扭转了大气质量持续恶化趋势,优良天数196天、增加13天。特别是打响攻坚战以来,PM10、PM2.5平均浓度与上半年相比分别下降21.7%、10.4%,优良天数增加26天。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锲而不舍推进环境治理,就一定能够让蓝天白云常在。

 不断强化节能环保。加强能源、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7.5%左右、6%以上。水环境质量总体达到国家要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目标全面完成。

 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建立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加强林业生态省建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新增造林321万亩,完成森林抚育483万亩,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两侧生态带基本建成。

 (五)切实增进人民福祉,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完成重点民生实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出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管理、脱贫成效考核、贫困退出等五个实施办法,抓住转移就业、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社会保障、特殊救助等五项重点工作,强化教育、交通、医疗、水利、电力等五大基础建设,全年共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9.07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省级投入12.42亿元、增长49%,市县投入18.34亿元、增长27%。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再核实”,创新扶贫模式,改进评价机制,强化责任落实,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对9.74万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有序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125个贫困村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序列,兰考、滑县有望脱贫摘帽,11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

 着力扩大社会就业。实施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50万人次,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稳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超额完成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45万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62万人。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已有76.21万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效应加快向“一人创业、带富一方”的创业效应转变。

 持续加强社会保障。扩大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险参保扩面任务超额完成,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138万残疾人,对350万困难群众实施医疗救助。提高保障标准,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平均上调6.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20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不低于240元、132元,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4000元和3000元。创新保障方式,开展医养结合试点,新增养老床位2.2万张。棚户区改造开工36.9万套、基本建成28.8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

 积极发展公共事业。提高教育供给能力,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薄弱高中办学条件得到改善,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深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266所,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落实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速,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顺利推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45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启动,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面加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五级全覆盖,文化惠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加大,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深入实施,豫剧《焦裕禄》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体育、档案、史志、文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治理整顿,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未发生重特大交通、火灾事故。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集中化解信访积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越级访、非法访明显下降。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援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和暴恐活动,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持续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设,驻豫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双拥工作持续深化。妇女儿童、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地质、气象、测绘、地震、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驻豫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河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结构矛盾突出。供需结构错配,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升。二是动能转换滞后。改革相对迟缓,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政策环境不优,旧动能持续减弱,新动能增长乏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相对滞后,影响经济发展后劲和支撑能力。三是风险隐患积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一些企业负债率高、亏损严重,经营风险加剧;不良贷款增加,债券兑付趋紧,信用违约风险突出;一些地方变相举债存在隐患,风险防控不力,地方债务风险暴露;社会稳定等潜在风险仍然较多。四是环境约束趋紧。由于生产方式粗放落后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严重雾霾天气依然多发。五是治理能力不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依法履职水平不高,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能力素质不适应,存在能力不足不会为、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敢为的现象,一些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勇于担当、切实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二、2017年工作安排

 今年,我们党将召开“十九大”,扎实做好政府工作,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营造团结向上氛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国内经济“三期叠加”,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河南自身发展同样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但总体上看,我们河南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全省经济体量不断扩大,综合竞争优势持续提升,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相继获批,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相继投运,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作为发展中大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推进,市场需求空间广阔,发展转型潜力巨大;中央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连续稳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发展机遇更加彰显。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紧紧抓住用好有利条件,积极妥善应对复杂局面,就一定能够掌握发展主动权,开辟发展新境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突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突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着力加快国家战略规划实施和战略平台建设,着力做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平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的新征程中迈出坚实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总值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7.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保持“三个同步”,即城乡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实现“三个高于”,即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使决胜全面小康、中原更加出彩的步伐更加稳健、更加坚实。

 落实总体要求,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既要夯实稳增长这个基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调结构赢得时间空间,又要抓住调结构这个根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为稳增长创造条件。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定大局,不断进取,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处理好扩需求与促转型的关系。既要通过扩大需求为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又要加快转型提升供给体系质量,使供给结构更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抓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落实“去降补”重点任务,打好农村脱贫、国企改革、环境治理、发展转型“四大攻坚战”,着力在结构转型、动能转换和方式转变上取得实质性成效。三是处理好抓改革与防风险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防范风险积聚、化解风险隐患,又要防止因决策不慎、方法不当、工作不实,埋下新的隐患或者引爆新的风险。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四是处理好谋发展与惠民生的关系。把谋发展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把惠民生作为思考一切问题的落脚点。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扭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始终做到一切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

 (一)激发市场需求潜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坚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持续释放需求潜力,推动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推动消费加快升级。着力扩大服务消费,持续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准入,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健康护理、体育健身、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着力扩大产品消费,以工业消费品和食品为重点,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增加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

 扩大社会有效投资。有效投资既是当前的需求,又是未来的供给。民间投资是社会投资的主体,要深入落实鼓励支持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政策环境不优、发展预期不稳、投资意愿不强等问题,鼓励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国家有序放开的民用机场、电信、增量配电网、市政、社会服务等领域。突出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加快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8000个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8万亿元。

 拓展对外贸易空间。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培育壮大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和企业主体;以出口基地建设为依托,培育壮大出口型企业和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动外贸稳定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把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落实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百千万”助力企业计划,构建企业服务长效机制;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总部支持,深入推进银企合作,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加大债券市场融资力度,力争社会融资规模8000亿元;创新土地供应机制,盘活利用城镇闲置土地,探索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供应方式;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和职教攻坚工程,强化人力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活力。

 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引导企业强化风险意识,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率;发挥债权人委员会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帮助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严格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力争使纳入债务预警的县(市)区年内全部退出。切实加强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企业互保等领域金融风险防控,持续保持对非法集资高压态势,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发展,向结构要市场,向结构要动力,向结构要效率。

 着力抓好“去降补”。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硬任务和转型发展的着力点持续推进。去产能,坚决防止已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再退出煤炭产能2000万吨,扭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用市场机制、法治手段、环保标准约束淘汰落后产能。去库存,因城施策、分类指导调控房地产市场,推动库存量较大的市县减缓用地供应,扩大公积金受益覆盖面,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去杠杆,把降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杠杆率作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债务重组、重整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推进债权转股权,发展股权融资,优化负债结构,逐步降低杠杆率。降成本,深入落实国务院降成本工作方案和省定50条措施,着重降低生产要素和制度交易成本,同时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补短板,实施一批脱贫攻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关键共性技术等薄弱领域的重大项目。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调高技术水平、调强制造能力、调优产业结构、调长产业链条,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车间,支持郑州、洛阳、新乡三市联合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推进冷链物流产业整合发展,加快快递业发展,持续“引金入豫”,壮大“金融豫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建一批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培育科技、商务、会展、家庭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提升商贸物流、住宿餐饮等传统产业。滚动实施10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同时,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培育装配式绿色建筑产业基地。

 积极促进产业融合。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数据资源开放聚集和开发利用,深入实施“互联网 ”行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以郑州等交通枢纽城市为节点,完善枢纽功能,以物流带产业,以枢纽聚产业,培育高铁、临空、临港产业,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以“文化创意 ”为引领,培育一批创意园区、骨干企业和品牌,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以节能、环保、生态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提升产业素质。抓好质量、管理和创新三大环节,深入推进质量强省建设,加快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转变、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引导企业对标国内外一流企业,加强全流程管理;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加快中高端产品开发。探索“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服务业“两区”提速增效,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企业家素质提升引领产业素质提升。

 (三)深化“三农”改革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和有效供给。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强化领导,落实政策,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在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发展条件、提升扶贫实效、促进均衡发展上狠下功夫,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统筹做好非贫困县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工作,实施12.4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易地搬迁,确保10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0个贫困县摘帽。继续做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

 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 ”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相、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加经营性收入。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模式,盘活资产,增加财产性收入。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农业保险力度,帮助农民避灾减损。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着力调优种养结构、调强加工能力、调大经营规模、调长产业链条,统筹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800万亩,优质花生面积达到2000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200万亩,新增优质奶牛5万头、优质肉牛20万头,发展优质林果1250万亩,打造一批百亿元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把深化农村改革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服务体系、政策体系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激发农村经济活力,调动农民积极性。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房地一体的农村权籍调查,颁发统一的不动产权证书,落实承包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政策,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试点。深化水利、农信社、供销社、国有林场等改革。

 (四)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路子,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遵循规律、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平共享,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河南特点的生态、融合、适度、集约、高效的城镇化路子,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认真实施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加快编制全省城镇体系规划,构建多极支撑、大小结合的城镇格局。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进郑汴一体化深度发展,加快郑州与周边毗邻城市融合发展,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出台支持洛阳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升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地位,打造带动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依托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通道,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出台有效措施,加快北部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西部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南部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

 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把中小城市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突出高水平编制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产城融合、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等关键环节,今年先期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县级城市、县政府所在地、重点镇和部分基础设施薄弱的省辖市城区,扎实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上半年所有县(市)完成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完成总体城市设计,年底前完成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统筹地上与地下建设,谋划推进一批水电路气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项目,提高县级城市的承载吸纳能力。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国家和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化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居住证制度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多元融资制度,大力推动PPP项目,全面提升县级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创新土地管理制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做好土地收储供应。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优化财政分配制度,统筹整合现有资金,加大对县级城市的支持力度。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争取新增农业转移人口160万人以上。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规划引导,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快构建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自主购买与市场租赁相结合的住房体系,支持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严禁投机炒房,加强舆论正面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强化郑州房地产市场调控,增加市场供给,控制房价上涨。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今年新开工42万套、基本建成30万套,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0%以上。

 (五)持续强化开放带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发展新空间。

 发挥开放平台作用。加快自贸区建设,重点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投资和金融领域开放等制度创新,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力争在多式联运发展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线下综合园区平台。加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弥补产业短板,释放枢纽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实现“五年成规模”发展目标。加快口岸发展,推动汽车、肉类等已运行口岸扩大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申建功能性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开放平台功能融合、协调联动。

 务实推进开放合作。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中欧班列(郑州)作用,加强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着力发挥本地市场优势,创新产金、股权、并购招商,推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提质提效。办好第十一届中国(河南)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抓好招商项目落地,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推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驻豫军工企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快发展一批军民融合型产品和产业集群。

 加快优化开放环境。注重招商与亲商、扶商、安商有机结合,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公平,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着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加快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建设,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运行水平,完善“一站式”服务体系,提高对外开放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市场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环境。

 (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破解体制障碍,补齐创新短板,培育发展动能,提升竞争优势。

 强化改革推动。坚持科学统筹,提高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持续打好国企改革攻坚战,继续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全面实施功能类、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着力改革企业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国有企业负责人选拔制度和薪酬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尽快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工作,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资产重组,调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深入推进行政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 政务服务”,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行权力、责任和效率清单,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坚决整治红顶中介,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探索试行“多证合一”,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能力,强化绩效导向,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新机制;推进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规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管理;坚持改拨为投、投贷结合,发挥好各类投资基金作用。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县域综合医改、分级诊疗试点,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全基本医保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结合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同时,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完成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盐业、价格、环保执法、文化体制等改革。

 强化创新驱动。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为抓手,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促进科技金融融合,支持自主创新,扩大开放创新,推动协同创新,提高创新供给能力。支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企业,支持其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全省创新发展,注重引进创新型企业,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发挥好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100家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培育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企业为主体,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鼓励创建国家高新区,推进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台支持省级创新平台政策,布局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双创”平台,积极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运行。支持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可见光通信实验室、中铁集团盾构与掘进技术实验室建设国家实验室。

 (七)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加快构建系统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增强环境治理能力。继续开展大气治理攻坚,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深入推进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民治污,全面完成国家空气质量改善终期考核目标任务,确保PM10、PM2.5浓度稳定下降,空气优良天数200天以上。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以确保水质达标、治理黑臭水体、保障饮水安全为重点,推行“河长制”,一河一策、水陆统筹,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确保全省Ⅰ—Ⅲ类水达到52%以上,劣Ⅴ类水降到18%以下,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和南水北调水质得到安全保障,省辖市建成区130个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推进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物总量减排,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

 继续加强生态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等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推动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农田防护林、山区营造林等工程建设。推进明清黄河故道综合整治开发和生态走廊建设。支持洛阳、开封、漯河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组织开展重点行业能效提升工程。建立完善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实施重点行业温控行动,开展低碳试点示范。推进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补短板、上水平,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断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实施“全面改薄”和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校优化布局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激励政策;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实现教育经费随学生流动可携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支持省内高校争创国家“双一流”,继续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支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切实解决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问题,决不让贫困阻挡孩子求学上进的脚步。

 打造全国文化高地。深入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着力提升文明素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深化行业道德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省科技馆、中原考古博物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继续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推进太极拳等项目申遗。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双十”工程,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建设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推动健康中原建设。坚持以基层为重点,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引进人才,引进平台,引进机构,引进管理,着力打造六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尽快实现人均预期寿命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创造条件。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务。深化计生服务管理改革。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九)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稳定扩大社会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做好军队转业干部、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重点支持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落实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落实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完善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50元。城乡低保财政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不低于250元和142元,社会散居和机构供养孤儿养育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00元和1100元。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和困境儿童保障,使人民群众遇急有助、遇困有帮,让社会充满关爱和温暖。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平安河南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做好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反恐和打防犯罪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支持驻豫解放军、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好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加强统计、参事、史志、文史、档案、地震、测绘、援疆等工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是政府必须坚守的信念和完成的答卷。各级政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行动力、执行力和感召力。

 (一)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严守政治纪律,恪守政治规矩,保持政治定力,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贯彻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自觉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自觉做到心有中央、心为中央、心向中央,始终如一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凡是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凡是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凡是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决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决不能标新立异、另搞一套,决不能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自觉遵守《准则》《条例》,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在省委的领导下,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到实处。

 (二)坚持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思想的开放度,坚持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统一,树立与时代进步和实践发展相适应的思维方式,自觉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紧密联系实际,以新发展理念检视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和发展实践,坚决摒弃和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做法,切实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贯彻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各领域、各环节,使新发展理念既深入到头脑中,又落实到行动上,引领经济新常态,开辟实践新途径,提升发展新水平,为决胜全面小康、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劲动力。

 (三)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和河南实施方案,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制,把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原则和要求贯穿于政府立法、决策、执行全过程。组织开展政府工作人员法治培训,强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法治素质和法治能力,切实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为习惯,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认真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坚持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加强执法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四)牢记为民宗旨,恪守廉洁从政准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群众的忧乐装在心中,把人民群众的甘苦记在心间,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实事,多为群众解难题,多为群众添福祉。时刻牢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自觉做到依法用权、公正用权、廉洁用权,让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强化正风肃纪,严格问责追究,坚决整治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清廉为民的公仆形象感召人民群众。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五)砥砺严实作风,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上,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坚持勤奋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注重踏实肯干,进一步压缩会议、精简文件、减少应酬,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问计人民群众多出实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切实克服“思考问题浮浅、工作作风浮躁、总结汇报浮夸”的不良现象,以雷厉风行的实劲、一抓到底的狠劲和锲而不舍的韧劲成就事业、造福人民。强化担当尽责,改进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工作督查制度,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敢于担当的担当,为敢于负责的负责,促进政府工作人员奋发进取、勤政有为,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却,始终做到履职尽责不敢懈怠、为民服务不遗余力。

 时代发展呼唤我们新作为,人民群众赋予我们新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领导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负重前行,奋力谱写决胜全面小康、中原更加出彩的华丽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文章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 责编:邵恰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历史视野中的“小巷总理”和基层治理创新

    十几年前,一部名为《小巷总理》的电影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长春市社区居委会主任谭竹青的感人经历。

  •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历史视野中的“小巷总理”和基层治理创新

    作者:吴晓林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南开大学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十几年前,一部名为《小巷总理》的电影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长春市社区居委会主任谭竹青的感人经历。

  • 国办通报表扬43项典型经验做法

    此次通报表扬的典型经验做法共43项,涉及实地督查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浙江省构建“一图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湖北省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导”活动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

  • 中央财政直达资金1.7万亿元基本下达(权威发布)

    在财政直达机制方面,截至10月底,中央财政直达资金1.7万亿元已基本下达到位,地方实际支出1.198万亿元。在减税降费方面,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20924亿元,其中新增减税7379亿元,新增降费13545亿元。

  •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数字转型,推动中国制造升级

    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以新型消费提质扩容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制造智能化脚步,中国制造必将赢得新优势  “双11”前夕,各地工厂进入赶工备货的忙碌时刻。

  • 国务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组来京督查,蔡奇陈吉宁与督查组座谈

    据北京日报消息,国务院近期部署开展第七次大督查工作。昨天上午,国务院大督查第一督查组来京督查,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与督查组组长、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座谈。

  • 医保更便利 报销更省力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张先生因患颈内动脉血栓,到北京天坛医院就医,出院时享受了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不用垫付资金。其中,跨省住院费用累计直接结算535万人次;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南五省份3个地区试点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累计直接结算134万人次。

  •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特点是“一多三少”: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 李步前:内需挖潜是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

    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提出来的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进一步发挥内需潜力,将会有效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 “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发布会:确保稳企惠企政策精准落地

    (记者罗知之)9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金融支持保市场主体”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今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迅速出台金融惠企的金融保障措施,指导银行精准加大信贷投放。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