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日,在一个晴朗的冬日,顾方舟平静地走了,享年92岁。
顾方舟是谁?如果你还记得小时候吃过的“糖丸”的话,他就是那个发明“糖丸”的人。
顾方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他在中国首次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成功研制出首批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他为脊髓灰质炎的防治奉献一生,最终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并长期维持无脊灰状态,为几代中国人带来了健康,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他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1955年,在江苏南通大规模爆发,全市1680人突然瘫痪,大多为儿童,466人死亡,随后迅速蔓延,青岛、上海、济宁、南宁……一时间,全国多处暴发疫情,全国一片恐慌。
1958年,卫生部派顾方舟去苏联考察死疫苗的生产情况前,政府就考虑到了疫苗的生产问题,决定在云南建立猿猴实验站。1959年1月,卫生部批准正在筹建的猿猴实验站改名为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此作为我国脊灰疫苗生产基地。 生产基地的建设面临着设计资料少、交通运输困难、物资紧缺、苏联撤走所有援华专家的困难。
顾方舟后来说:“那时候我们没有房子,住都没地方住,搭起炉灶来就那么干,吃也吃不饱,那段时期真是太艰苦了,可是大家在那个时候确实是勒紧了裤带,咬紧了牙关干。”9个月后,疫苗生产基地终于建成了。研究所几乎是建在一座荒山,研究人员只能在漏雨的实验室中开展工作。他说:“人可以饿,猴子是做实验用的,绝不能饿着。”
在临床试验阶段,需要确定该疫苗对人体的安全性。于是,顾方舟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冒着可能瘫痪的风险,顾方舟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过后,顾方舟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的异常。然而,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因为他面临着一个他一直担忧的问题——大多成人本身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
那么,找谁的孩子试验呢?又有谁舍得把孩子留给顾方舟做高风险临床试验呢?一旦失败,孩子就有可能终生瘫痪。望着已经进展至此的科研,顾方舟咬了咬牙,毅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拿自己刚满月的儿子做试验!在顾方舟的感召下,同事们纷纷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疫苗。
按照顾方舟设计的方案,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期。Ⅰ期临床试验主要观察疫苗对人体是否安全,有无副作用,只需少数人受试。Ⅱ期临床试验是安全性和药效的初步评价。1960年,2000人份的疫苗在北京投放,结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Ⅲ期临床试验,是对疫苗的最终大考——流行病学检测。顾方舟将受测人群从2000人一下子扩大到450万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沈阳等大城市展开了试验。近一年的密切监测表明,各市脊灰发病率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期临床试验的圆满成功,表明顾方舟研究的疫苗可以投入生产、给全国儿童服用了。
试生产成功后,全国正式打响了脊灰歼灭战。1960年12月,首批500万人份疫苗生产成功,在全国11个城市推广开来。经过广泛的调研,顾方舟等人很快掌握了各地疫苗使用情况: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纷纷削减。
面对着日益好转的疫情,顾方舟没有大意。他敏锐地意识到,为了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给中小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疫苗覆盖增加了很大难度。另一方面,疫苗是液体的,装在试剂瓶中运输起来很不方便。此外,服用时也有问题,家长们需要将疫苗滴在馒头上,稍有不慎,就会浪费,小孩还不愿意吃。
怎样才能制造出方便运输、又让小孩爱吃的疫苗呢?顾方舟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能把疫苗做成糖丸呢?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测试,顾方舟等人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糖丸疫苗,并通过了科学的检验。很快,闻名于世的脊灰糖丸疫苗问世了。除了好吃外,糖丸疫苗也是液体疫苗的升级版:在保存了活疫苗病毒效力的前提下,延长了保存期——常温下能存放多日,在家用冰箱中可保存两个月,大大方便了推广。为了让偏远地区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顾方舟还想出了一个“土办法”运输:将冷冻的糖丸放在保温瓶中!
这些发明,让糖丸疫苗迅速扑向祖国的每一个角落。1965年,全国农村逐步推广疫苗, 从此脊髓灰质炎发病率明显下降。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免疫,病例数继续呈波浪形下降。
自1981年起,顾方舟从“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入手研究。1982年,顾方舟研制成功“脊灰”单克隆抗体试剂盒,在“脊灰”病毒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上取得成功,并建立起三个血清型、一整套 “脊灰”单抗。
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此后几年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9月在湖北襄阳县发生最后一例患者后,至今没有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卫生部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做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
1944年,顾方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理应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但是,在毕业前夕,有一双巧手的顾方舟却舍弃了待遇高、受尊重的外科医生职业,选择了从事当时基础差、价值低的苦差——公共卫生。
大学期间,他在北医遇到了严镜清先生。严镜清早年赴美留学,归国后是享有盛誉的公共卫生专家。当时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刚刚起步,国人对公共卫生很陌生,卫生环境恶劣是当时多种疾病流行、高死亡率的直接诱因。严先生常在课堂上表达深切的担忧与思虑,顾方舟动情忧心,每思及此常潸然泪下。
顾方舟一直没有忘却考察矿工卫生状况归来的同班同学的讲述:矿工衣不蔽体,不见天日,时常被包工头打得流血露骨头,病死了就扔到万人坑里……偌大的教室里,聆听着女同学的哭诉和同学们的抽泣,顾方舟内心的信念逐渐明晰:做一个公共卫生学家,让更多的人远离疾病!他说:“当医生一年只能救有限的病人,我们国家这么苦,正缺少公共卫生行业人员,我做这个,一年能拯救成千上万的人呢。”
顾方舟毕业后到大连卫生研究所从事痢疾的研究工作。在这里,顾方舟度过了充实快乐的一段时间,接受了系统的科研训练,很快掌握了研究方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顾方舟被派往中朝边界开展伤员痢疾防治。在冰天雪地中,接受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
1951年,顾方舟从战场后方被紧急召回大连,作为中国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学生,和被派往苏联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学习。组织上给包括顾方舟在内的375位青年准备了全套的四季服装和生活用品,临行前周总理在欢送宴上嘱托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临行前,他和相恋多年的爱人匆忙举办了婚礼,便离乡背井奔赴苏联,开始了为期四年的学习。其间,他师从苏联著名的脑炎病毒专家列科维奇教授,年轻而热情的顾方舟凭着韧性,克服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思念家乡等种种不适应,逐渐适应了苏联的生活。1955年夏天,他以优异论文《日本脑炎的发病机理和免疫机理》,取得了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到了朝思暮想的祖国,为日后开展脊髓灰质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昆明和北京的实验室里,顾方舟带出了许多中国病毒学免疫学专业的领军人物。改革开放后,他招收了中国第一批病毒免疫学的研究生。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总是会抽出时间和他的学生讨论课题,有时甚至下了班后还跑到实验室来检查工作。他教诲学生,不仅要做好实验,而且要做一个学术上有诚信的人,绝不弄虚作假。
顾方舟坚持8年制医学精英教育,推行临床实习阶段“导师制”,打造“协和精品”;他多年来传道授业、悉心培养,桃李成蹊;他实行开放政策,拓展资源、增强国际合作,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他推动成立了中国免疫学会并担任首任理事长,有力促进了我国免疫学的发展。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顾方舟,护佑中国人健康的生命方舟!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健康37℃工作室 白剑峰)
顾方舟,男,汉族,中共党员,1926年6月生,2019年1月去世,浙江宁波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研究员。他是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科技攻关的先驱者。他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护佑了几代中国人的生命健康,使中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和“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回国后,他立即成立了研究小组,为了进行自主疫苗研制,顾方舟团队来到昆明,建立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挖洞、建房……实验所用的房屋、疫苗实验室拔地而起,一条山间小路,通往了消灭小儿麻痹症的梦想彼岸。顾方舟义无反顾地喝下了疫苗溶液,一周过去,他安然无恙。
一粒小小的糖丸,承载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一位“糖丸爷爷”为抗击脊髓灰质炎而无私奉献的艰辛故事。
[面对面]“糖丸爷爷”顾方舟
2019年1月2日凌晨三时,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病毒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校长顾方舟先生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2岁。1958年“脊灰”暴发后,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了脊灰疫苗的研究生产,生产基地在云南昆明玉案山一个名为“花红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