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中国南极昆仑站现场科考工作全面展开

2019年01月07日17:05  来源:新华网

5034

  1月5日拍摄的中国南极昆仑站。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南极昆仑站1月6日电(记者刘诗平)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在抵达南极昆仑站后,5日全面展开天文、冰川和测绘等项目的科研工作。

  目前,在南极天文方面,中国已从指向南天极不动的小型光学望远镜阵CSTAR发展到了中型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017年,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2首次实现全季越冬观测,并在冰穹A地区成功探测到引力波事件的光学对应体。本次科考将维护南极巡天望远镜,回收往年观测数据,利用天文观测保障平台维护和安装台址监测设备,并开展日间观测。

  1月5日,科考队员将相关设备运至天文场地。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当天,昆仑队队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商朝晖等科考队员已将相关设备运至天文场地,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南极大陆95%以上面积被冰雪覆盖,冰穹A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处,冰层中储存着古老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是南极冰盖最理想的深冰芯钻取地点。本次科考将主要维护和保养深冰芯场地和钻探设备,并采集雪冰样品。

  1月5日,科考队员杨元德用GPS进行冰流速测量。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当天,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等科考队员已将冰芯房入口和外围积雪清理完毕,并在机械师协助下完成冰芯房电源线路架设。

  南极内陆冰盖冰流运动监测,是南极内陆考察的重要观测项目,也是一个长期连续观测项目。科考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教授杨元德当天利用GPS测量了冰流速。

  1月5日,科考队员在清理昆仑站冰芯房外围积雪。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位于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南极海拔最高的一座科学考察站。康世昌指出,昆仑站海拔超过4000米,由于它位于低压区,气温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之间,又没有任何植被,给人的感觉差不多接近青藏高原5000米的海拔高度,因此在这里开展科研工作非常难得,也确实不易。

文章关键词:科考队员 CSTAR 南天极 气候和环境变化 南极冰盖 南极大陆 冰芯 流速 昆仑队 引力波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天天“奋斗”日记⑤丨在探索二号母船上走一圈 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出海的第6天,总台央视记者杨理天身体也逐渐适应了7×24小时的“过山车娱乐项目”,趁着天气好,王通大副带着记者在他们所在的“探索二号”船上转了转。这艘船在13日全球首次深海直播里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沧海”号的母船,它为多项海试任务的提供支撑。

  • “探索二号”船正式入列 中国深海科考再添利器

    6月28日,我国全数配备国产化科考作业设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号”船,抵达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南山港,为崖州湾科技城深海产业发展再添利器。改造后的“探索二号”船在甲板承载、实验室面积、储存能力、居住舱室舒适度等方面都更加符合远洋科考的能力和要求。

  • 科考队员在布放“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新华社青岛6月8日电 题:探索神秘“蔚蓝”的“利器”——世界海洋日看我国自主研发深海探测装备 “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在东海、南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完成多次海上试验与应用,累计海上工作6400多天,观测距离16万多公里,获得4.6万多条剖面数据。

  • 不畏风雪 砥砺前行“雪龙2”号展开2020年第一场科考

    到目前为止,首航南极的“雪龙2”号,已经在宇航员海域航行了整整一个月时间。   经过仔细的查找、甄别,2020年南极的第一场中水层鱼类拖网调查,捕获到了灯笼鱼的新种类以及多种南极鱼类的幼体,捕鱼数达到65尾,打破了我国南极科考中水层捕鱼数量的纪录。

  • 2020年“雪龙2”号的南极第一网鱼

      1月1日,“雪龙2”号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1月1日,科考队员在“雪龙2”号

  • 中国“双龙科考”即将在南大洋展开

    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24日在南大洋宇航员海进行综合科考,同一天“雪龙”号前往阿蒙森海开展综合科考,这意味着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即将在南大洋展开“双龙科考”。

  • 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

    12月15日,科考队员正在回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5日继续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

  • 中国科考“重器”亮相南大洋宇航员海

    12月15日,科考队员正在回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5日电(记者刘诗平)首航南极的中国“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15日继续在南大洋宇航员海开展综合科考。

  • 250多种样品采集 “科学”号西太海山科考成果丰硕

    综述:250多种样品采集 “科学”号西太海山科考成果丰硕 新华社发  色彩斑斓的深海珊瑚林多分布在南北纬30度至两极,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底花园”则非常罕见。科考队员在本航次还发现了多种生物共存共生和深海海星摄食珊瑚等有趣现象。

  • “我晕”VS“真晕”——远洋科考船上的“晕”经历

    不少年轻人的口头禅都少不了“我晕”,但在西太平洋的“科学”号科考船上,科考队员发现,船上晕才是真的晕。”  上船之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刘凯就从师兄师姐那里听到种种关于晕船的传闻,但他不以为然。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