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金猪迎春 祈福三章|三祈吾民:乡风年俗欢乐人

2019年02月05日20:26  来源:红网

5034

  play

  【编者按】一年总是太匆匆。亲爱的日子,这么快流走,又这么快奔来,快得我们来不及握手,就转瞬成了新的日子。田野的风,肆意它的方向;劲风之草,肆意它的生长;我们,肆意拨动琴弦,把每个日子,弹成亲爱的昨天、今天、明天。爆竹声声,春风徐来,从心所愿,与梦同行。

  ——《祈福三章》新春特辑第三章。

  节日是对特定日子的仪式性标记与刻录,而春节,大概便是众多节日里最为浓墨重彩的一次登场和展演了。

  在中华文明长河中业已流淌几千年的民间传统春节,一般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廿三、廿四的灶祭开始,持续至正月十五闹元宵,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这期间举行,以示纪念与庆祝。

  以农历岁首为界,岁首前有腊祭、祭灶、祭祖、除秽,大年三十要贴门神、贴对联、放鞭炮,除夕吃年夜饭、守岁,正月初一开始有亲友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赏灯会等年俗。

  自然,大江南北不尽相同,既各具特色,又共享节日内涵的核心。

  沈从文曾回忆湘西过年,那个边陲小县城,狮子龙灯焰火极为有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燃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沿着焰火行至湖南省会长沙,火宫殿庙会里,臭豆腐、八宝果饭、姊妹团子等风味小吃让人一解嘴瘾;民间传统手艺如工艺糖画、面人、泥哨令人目不暇接;更有弹词湘剧、湘楚民俗、火庙古风,置身其中好不热闹;开福寺的新春祈福会则另有一番风景,除了花鼓戏、民族舞脍炙人口,老街赏灯、烧香祈福的人一如潮涌。

  不过,从传统农业文明转型至当下工业与城市文明,国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如今回望,祭祀神祗、耍龙舞狮等传统年俗似乎逐渐淡化,祈福、喜庆、休闲、娱乐等富有人情趣味的习俗流传下来,并且因时演变。

  在沈从文笔下送灯、烧灯、玩蚌壳精的过年经历,已不再是湘西人过年的主体,“做豆腐、扫屋舍、打耙耙”则成了过年必须。而我的家乡,坐落于湖南沅江的一个村庄,村人合力打糍粑、舞龙狮已经鲜见,贴春联、守岁、祭祖、拜年依然风行。

  时代的发展带来生存与生活方式之巨变,不变的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古老春节与年俗文化,就像一棵树的根系,从来都是既传承又创新。

  我们依然在感悟时间流逝,以网络日志、微博、公众号记录传播年度履痕,用苏东坡《守岁》诗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勉励人们珍惜年华。

  我们依然在说吉祥话讨口彩,除了互道新禧,还会借助科技的便利,以电话、短信、网络为载体,让新年祝福穿越全球。

  亲友情、乡土情依旧是我们梦魂所系的磁场。由此分散各地的人们会如候鸟般,在寒冷冬日与拥挤不堪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只为过年相聚、团团圆圆。

  生命与环境的共鸣感依旧是我们在这个盛大、隆重的节点里所寻觅与感知的。让人际关系有滋有味,不再异化与疏离,是人与自然,人与乡土、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共鸣。

  为了弘扬年俗文化,许多地方重塑“年味”。在湖南多个市州,地方政府与民间组织的新春庙会内容丰富,以各种民俗风情、戏剧艺术、杂技竞技,努力增加春节的仪式感。

  栖居于时空之中,每一次春节仪式感的共鸣都在叠加国人对本土文化的亲密和熟悉感。节日及其所扎根的地域由此不再沉默,而是随腊八、除夕、元宵的时序而起伏,轮流讲述情意绵绵的中国故事。

  它们是细微的,在奶奶剪窗纸的鹤发笑颜里,少年赶庙会的喜悦憧憬里;又是深刻的,铭于个体成长的记忆中,并与时代的回声遥相呼应,绵延成栖居人间的生命史与文明史。

  于此乡风年俗中感悟伦理亲情、时间生命、文化须脉,在飞速发展的当下,依然是心灵得以慰藉、温暖,而变得坚韧、柔软的所在。

  文/李赛可 策划:丹凤 图片制作:一水  音频:乐言  朗读:陈征宇

文章关键词:俗文化 守岁 乡风 泥哨 金猪 腊祭 送灯 人与自然 蚌壳精 责编:安文靖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辽宁抚顺赫图阿拉村:民俗文化游激活这里的绿水青山

    “我们先后建成了中华满族民俗风情园、满族历史博物馆、旗袍博物馆、人参博物馆、前清历史博物馆和满族民俗博物馆。五处博物馆从历史文化史料展示、古董的陈列到民俗的介绍以及活态的体验,让游客可以全方位感受满族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 新疆库车市:发展馕产业拓宽致富路

    齐满镇打馕城按照“基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进行产业化经营、规模化销售,每天打出的一万多个馕按照批发价分发给各村选出的两名贫困户,再由他们拉到村里销售。齐满镇镇长艾克拜尔·艾合买提告诉记者:“打馕城总投入685万,目前就业286个人,每天能生产1万个馕,每天32个贫困户从这里按批发价拿到各村销售,每个月的收入能有1500-3000元。

  • 【文化扶贫在行动:陕西篇】三种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袁家村带贫困户共同富裕

    地处礼泉县烟霞镇以北的袁家村,是个只有62户286人的小村子。目前年旅游接待量600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十万元以上,吸纳三千多人就业,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实现增收。

  • 【地评线】视评:在国庆新民俗中读懂家国情怀

    中秋国庆喜相逢——“国”的生日、家的团圆,双重乐曲交织出最澎湃最欢快的乐章。在这“迟来的春节”里,体验着国庆新民俗,感受着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团圆。《夺冠》《我和我的家乡》等影片,让我们在观影的同时,重温温情与欢乐,也能回味那久别的影院体验、那失而复得的平常生活。

  • 国庆假期·出游 | 沈阳:逛古街看历史 384年历史的老北市开街迎客

    国庆期间,拥有384年历史的沈阳老北市全新开市。全新的老北市共分为南区文奉园、北区文盛园和皇寺广场中区三大街区,融合了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和市井文化等多元文化。

  • 桂林市全州县:“党建+瑶家讲坛” 讲出文化振兴“好声音”

    桂林市全州县蕉江瑶族乡立足瑶乡文化特色,以党支部为单位创办“瑶家讲坛”,搭建瑶乡民俗文化传承“桥梁”,讲出“生活互帮、经济互通、文化互融”的民族团结“好声音”。今年以来,累计举办“瑶家讲坛”20余场,覆盖12个文化阵地,发布宣传资讯130余条,吸引听众600余人次,树立了传承瑶乡民俗文化的“新风尚”。

  • 兰州“街头博物馆”唤醒本土文化记忆

    图为兰州非遗刻葫芦,配民俗文化简介。史静静 摄  图为橱窗形式展示兰州牛肉拉面。史静静 摄  兰州牛肉拉面碗筷展现在街头,让更多人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和记忆。

  • 【地评线】华龙两江评:用爱点亮心中的“鹊桥”(沙画)

    天上鹊桥见,团圆在人间。传统文化故事中的“鹊桥”让牛郎织女相逢,而我们心中的“鹊桥”,应该是家庭的团圆,是文化内涵的创造表达,是节日文化味道的回归。古人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在新时代下,我们更应积极营造爱的和谐氛围,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我们的价值观,用爱点亮心中的“鹊桥”。

  • “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黄家街道腰长河村共有49户183人,通过开发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位于辽河七星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区域的腰长河村,被湿地所环绕,万余亩芦苇荡和荷花相映成趣,阵阵花香扑面而来,颇具特色的锡伯族风格建筑群引人注目。

  • 开封余店:整村成民宿,前景乐悠悠

    7月27日,“决胜2020·乡村振兴看河南”采风团来到开封余店,收入眼帘的尽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村别院,精致而又美丽。村庄改变从2018年开始,余店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余店民俗文化村旅游度假区。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