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括地象》据传是成于汉代的谶纬之书,后来失传,明清两代学者再次辑佚,但可信度已经大打折扣。
但成书更早的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山海经》中也有对神荼、郁垒的类似记录。
《山海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关于自然地理和神话传说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由此推测,门神的信仰最迟应该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神荼、郁垒两个武士已经不知疲倦地保卫了我们上千年。
一站就是千年,这是否可以算作另一种带着烟火的风流呢?
从神话英雄到民间武士
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后人承传了下来。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把神荼、郁垒说成是皇帝手下两名防止鬼神荼毒人间的武士,由此把门神的传说相对固定了下来。
东晋干宝《搜神记》也记载了这种民俗:“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
由此可知,到汉代末年,门神已经成为家家户户过年的标配了。
咳咳,溯源君要敲黑板划重点了:汉代以前没有纸,门神不是印在纸上,而是直接画在门上。是不是有些简单粗暴?
从目前发现得汉画像石上看,神荼、郁垒的早期造型相貌怪异,表情狰狞,手执斧钺。南北朝时,石门线刻的门神开始穿上了销甲,至宋代已演变为镇殿将军模样。福建漳州的传统门神画,神荼、郁垒常以大红纸印制,还让这两个门神骑上了马。
动画电影《小门神》中的神荼、郁垒
门神这么多,你爱哪一个?
在漫长的文化演变过程中,充当门神的,除了神荼、郁垒外,到唐代还出现了专门捉鬼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了秦琼和尉迟恭,个别地方还有岳飞、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已不仅是辟邪免灾,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
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
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
孔府文门神
其中流传较广的是秦琼和尉迟敬德。
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秦琼和尉迟敬德主动为太宗守卫宫门。太宗感念二人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以平息恶鬼作祟。元代开始,人们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
秦琼和尉迟敬德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门神》中说,“门神皆甲胄执戈,悬弧佩剑,或谓为神荼、郁垒,或谓为秦琼、敬德,其实皆非也。但谓之门神可矣。”
但无论什么人充当门神,总能看到神荼和郁垒的影子——他们,才是无可取代的。
这些在历史上散发着光辉的英雄人物,成为人们心中的崇拜、内心的保护神和希望所在,也让中国的门神文化异彩纷呈。
直到今天,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农村,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大年二十八、九,特别是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门户生光,红对联映着“请来”的黄黄绿绿的门神像,煞是红火热闹。
家再贫,都要过年。
人再穷,希望都不会失去。
最后,奉上一对猪猪门神,愿大家新年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当地人将螃蟹视为毒物,在螃蟹身上缀以蝎子、蜈蚣、蛇、壁虎、蜘蛛等五种毒虫,用以毒攻毒的方式防御毒害。从大量的民俗活动和民间美术实物分析可知,端午节自古便是酷暑来临之前,人们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防疫驱害活动。
原标题:大学寝室春联大赏:请欣赏五湖四海同学们的“跨年巨献” 寒假来袭,春节将至。无论是那些对仗工整、大气磅礴的春联,还是这些有趣生动、形式多样的新型对联,都有其绝妙之处。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与东坡先生稍显落寞的情绪相比,南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则要更为愉悦: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