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西委员随身的手提包里,总带着一本书——汉藏双语的《名人名言》。这次来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他仍把这本书带在身边。
扎西是西藏昌都市第一小学的高级教师,主教科目是藏语文。在授课教学的同时,他一直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藏文课外读物,利用3至4年的课余时间收集素材、编辑、写作、校对,这本汉藏双语的《名人名言》在2013年问世了,很受学生欢迎。
过去一年来,“我认真学习了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同时认真调查研究,为写好自己要提交的提案做准备。”在这一年中,扎西数次下乡调研,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教育工作外,还针对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高原生态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情况,聆听、收集、记录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自己履职提案的重要参考。
今年扎西还走上了“委员通道”。“记者当时问我:西藏孩子们上学条件如何?学校条件这些年来有哪些变化?这让我陷入深深的回忆,因为这些年西藏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既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我任教的昌都市第一小学建于1990年,当时只有8名教师,108名学生,1栋教学楼,条件十分艰苦,课堂用的桌椅都没法凑齐,只能去各家各户借。”扎西无比感慨地说,“如今,学校已经有教师155名、学生2112名,大型教学楼3栋,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一应俱全。”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很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进一步领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要求,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扎西郑重地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1日 04 版)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珠穆朗玛峰峰顶开展测量工作(5月27日摄)。国测一大队队员康胜军在珠峰登山大本营测试地面测量中使用的重力仪(5月3日摄)。”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附近,国测一大队队员在测试雪深雷达仪器(4月20日摄)。
俄罗斯《俄罗斯报》在刊发的《一个战胜贫困的国家》一文中分析说,中国扶贫成就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
他就是共产党员、被西藏农牧科技界誉为“中国青稞之父”“青稞王子”“青稞领域的袁隆平”的原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而今,在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3号试验田里,尼玛扎西培育的青稞新品系“13-5171-7”金黄璀璨,秆高、穗大、抗倒伏,适应机械化收获。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今年,西藏青稞种植面积达215万亩,他培育的青稞新品种已广泛种植,培养的后辈们也将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图为1994年,尼玛扎西在西藏农科院工作时的照片(资料图)。中新网拉萨11月3日电 题:西藏农民眼中的尼玛扎西:他是扎根田间的“青稞博士”西藏农科院 供图 2020年8月30日,尼玛扎西又一次带队前往阿里下乡,参与西藏新一轮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尼玛扎西曾这样描述青稞的良种研究和推广:“今年一看有希望,明年一种又不行,在希望和惋惜的交织中度过一年又一年。2010年,尼玛扎西牵头启动了西藏青稞全基因组测序、西藏青稞起源与进化以及青稞高原适应性研究。
留着两撇帅气的胡子,常戴一顶遮阳帽,一年大半时间泡在青稞地里,他是尼玛扎西——西藏青稞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农民收获青稞 尼玛扎西是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从农家娃成长为农学博士、科学家,他与青稞的缘分可以说是“命中注定”。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战士们在西藏拉萨河畔的乱石滩上开垦出一片片农业试验田,播下包括青稞在内的各类高原作物种子,也标志着西藏农业由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朝着追求科学的崭新姿态迈进。
在西藏,有一位被誉为“青稞之父”的育种专家,他选育的新品种“藏青2000”是西藏青稞主推品种,占青稞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尼玛扎西把一生都奉献给青藏高原, 践行了他自己的人生格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户家”。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 一首《我的祖国》唱遍了大江南北 从熙熙攘攘的武汉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