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新时代中国价值哲学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应当信仰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实现什么,促进人们形成科学认知、确立行为标准。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贡献哲学智慧,已成为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解答好这一时代课题,应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脉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明确方法论指引。
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脉络。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古今中外,任何文明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系统正常运转提供精神支柱。同时也要看到,没有哪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凭空产生的,它们大都源自对本民族思想文化价值的继承与发展,源自对外来思想文化价值的批判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引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合理借鉴和吸收外来思想文化价值,具有清晰的发展脉络。在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历史逻辑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脉络,运用古今对照、纵横比较等研究方法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化到思想、从社会基础到意识形态的视野拓展,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理论线索的认识和把握,从学理上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价值,从而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科学理论指引,要以理论逻辑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观察和解释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应当信仰什么、坚持什么、追求什么、实现什么,促进人们形成科学认知、确立行为标准。解决好这一问题,也是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新时代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不仅要从学理上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培育和践行;而且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梳理、阐释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层次、内在机理和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科学的学理支撑,进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方法论指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并不断发展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也必然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时代内涵、彰显时代价值。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中国价值哲学研究面临的时代命题。解答好这一命题,要求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以总体性视域聚焦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牢牢立足中国实践,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努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方法论指引。要针对具体社会实践开展问题研究,既直面困难又分析条件,既强调主体又关注客体,既探讨方法策略又构建体制机制,促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8日 07 版)
当前,运用礼仪礼节的文化资源,发挥其涵育社会文明新风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聚焦新时代特征创设礼仪主题,赋予礼仪新的时代内涵。礼仪礼节增强价值认同,凝心聚力,成风化人,是培育新时代文明风尚的重要抓手。
新华社北京12月3日电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4场3日举办“云宣讲”。沈壮海认为,伟大抗疫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展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的风骨和气概,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成长,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走向复兴的强大动力。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04场嘉宾沈壮海。 本场活动由光明网承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新浪微博、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对演讲内容进行了同步刊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在人们具体、可感的文化行为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前排右二),“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前排左二)、张定宇(前排右一)、陈薇(前排左一)颁授勋章奖章。
以“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 自诩的马保国,如今知名度蹿升。马保国的一些言行,实际上就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说到底是一场闹剧。对围绕马保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闹剧,不是一笑了之那么简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当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贴近群众生活、走进群众心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才能夯得更实。
我国民法典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民法典明确立法目的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四五”时期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能否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在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也是当代中国最为内在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认同。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深刻阐述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使命任务。放眼未来,精神文明建设必将结出累累硕果,凝聚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的磅礴动力,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