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GDP增速未出现大起大落。针对这一情况,有声音质疑,其他国家的GDP数据总是起起伏伏,是不是中国的经济数据“不靠谱”?
对此,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回应说,中国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由过去高增长换挡为中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经济运行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反映,并非熨平经济增长波动。
从总量上看,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总量越来越大,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也意味着经济增长会更加稳定,不容易出现大起大落。
从结构上看,我国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之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3%。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巩固,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到65.1%。在生产和需求两端,服务业和消费这两个主导力量的波动性较小,自然会带动GDP增长更加平稳。
从政策上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创新宏观调控,在加强区间调控基础上,持续加强定向调控和精准调控、相机调控,较好地应对了经济下行压力,确保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
从国际上看,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布每个季度GDP增长数据时,主要是先发布环比折年率,再发布同比增速。“环比折年率是什么概念?比如,以今年二季度与一季度比,把这两个季度不可比的季节因素全部剔除掉,先得到二季度比一季度的环比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假定今年四个季度环比增速都和这个季度一样,把它外推到全年,这样得出的速度叫作环比折年率。”毛盛勇说,如果二季度环比增速是负的,环比折年率就是负的。环比折年率会使当季数据的影响放大,要么正向放大,要么负向放大,数据的波动性自然会增加。
例如,2018年四个季度中,美国GDP增速最高的季度是3.0%,最低的季度是2.6%,全年季度之间的波动幅度是0.4个百分点,但如果从环比折年率看,最高的季度是4.2%,最低的季度是2.2%,四个季度之间的波动幅度达到2个百分点。中国公布的数据是同比增速,如果用中国的环比季度增速去推环比折年率,波动性也比同比增速要高。如果看欧美国家的同比速度,其GDP增速也是比较平稳的。
“综合起来,目前中国经济运行表现得比较平稳,符合发展规律。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政策调控效果,并不是说统计数据要刻意去熨平经济波动。”毛盛勇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国家统计局4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3月份,随着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明显收窄,工业产出规模接近去年同期水平。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运行造成了较大影响,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明显下滑。
“疫情防控期间,总体物资的供应、基本生活品的保障比较有力,物价总体平稳,社会经济大局稳定,十分来之不易。据分析,2月份失业率上升,主要受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用工需求有所减少,就业人数就下降了。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在3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1—2月价格涨幅较高,主要受食品、疫情、翘尾因素影响,整体看CPI涨幅回落是大概率事件。
疫情防控期间,总体物资的供应、基本生活品的保障比较有力,物价总体平稳,社会经济大局稳定,十分来之不易。近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疫情防控,支持推动复工复产,包括支持企业渡过难关、发展生产等等,政策效果在不断显现。
毛盛勇分析说,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比5月份有所回升,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汽车销售比较好,好于预期。毛盛勇分析说,从下一阶段来看,一方面,这些指标确实还是面临下行压力;另一方面,支撑它们平稳运行的有利因素也比较多。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同比名义增长8.8%,增速比一季度高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6%,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继续缩小。
在今天(15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上半年国民经济同比增长6.3%,这一增速含金量较高、来之不易。毛盛勇强调,6.3%是一个有后劲支撑的速度,为实现全年的目标任务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对此,毛盛勇说,从3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来看,一、二线城市同比涨幅比较小或者有所回落。数据显示,3月份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74.03万辆,同比下降12.1%,但环比增长了48.2%,车市出现回暖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