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河南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河南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人间五月天,春满大别山。映象网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大别山的春天”,聚焦信阳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红色摇篮的追梦样本。
今日推出第三篇:从好山好水郝堂到北国江南风光 平桥乡村振兴的生态文章新手笔
映象网记者 郑北周 辛鹏 陈伟然 吴彦飞/文 段晋哲/图
刘文新和茶山
多年以后,面对万亩茶山,刘文新再次回想起独自一人躲在茶山里嚎啕大哭的那个下午。
1986年,14岁的刘文新,即便已然刚强如大人,但在得知那个迟来的消息时,还是没能绷住,躲在家后的茶山里,嚎啕了整个下午。
刘文新辍学了。所谓鸿鹄大志的求学之路,就这样在初二戛然而止,之所以说辍学是迟来的消息,是因为他一早就再清楚不过,凭着家里那点儿贫薄的收入,辍学只是时间问题。
穷,成了平桥小伙儿刘文新的心病。从辍学那天起,刘文新就开始不断折腾,摆摊卖菜卖水果,总之他想挣钱。但怎么挣钱,对于还处在懵懂年岁的刘文新而言,还太高深。
然而三年后,刘文新似乎已经闯荡出了挣钱的门路,他决定“靠山吃山”,专心卖茶叶。再三年后的1992年,文新茶叶公司正式成立。
而今,风雨三十年后,信阳毛尖信文新,几乎成为信阳毛尖最知名的名片了。
郝堂景色
生态修复先行,缔造美丽乡村一年65万游客的“神话”
与信阳毛尖的声名远播相比,位于平桥近郊的郝堂村只能算是大器晚成。
“有人说郝堂村不好找?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夏天寻着荷花香走,秋天遍地野菊带路,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老树。”
孙德华说这些话时,言语中充满着骄傲,而郝堂村确实有让他骄傲的资本。
环顾整个郝堂,精心修葺的土坯房民居,充满豫南风情的狗头门楼,泛着绿光的水塘,依水而建的小桥、石板路,还有满塘的荷花香。
8年前,刚刚参加工作的孙德华被分配到郝堂所在的平桥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上班。而彼时的郝堂,还只是信阳市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僻静小山村。
“当时村里又脏又乱,白色垃圾横飞,到处是污水沟。”作为五里店街道办事处主任,孙德华清晰记得郝堂村过去的样子,“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村里一片凋敝,静得可怕。”
再往前追溯,村民一直以来都有使用炭火烧饭的习惯,郝堂村周边的山林生态也因此遭到了破坏,树木被砍伐,郁郁葱葱的山坡变成了土坡,眼看着绿水青山要变臭水秃山。
孙德华
但毕竟,郝堂的底子不错,依山傍水,而且离信阳市区只有20公里。前些年,随着郊游的复兴,来郝堂村踏青、打板栗野炊烧烤的游客逐渐增多,“但那都不成气候,属于碰运气的路过式被动旅游,那哪成啊”孙德华说。
“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之后,城市人也越来越返璞归真,闲暇时,都想远离城市的堵车、雾霾和吵闹,去乡村感受大自然。”自此,郝堂村两委和办事处对乡村旅游有了共同的认知。既然有依山傍水的本色生态底子,就要往乡村旅游上使把劲。“先把郝堂变美再说”办事处带着村两委,掀起了一场改造郝堂的风潮。
而改造郝堂的第一步,就是修复生态环境。从植被栽种到污水净化,郝堂定下了一条生态立村的铁律:不砍树,不填塘,不挖山,不扒房。除此之外,改水、改厕、改厨、改房,全村不搞大拆大建,推广垃圾分类,引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先把郝堂变美再说”
岸芷轩
如今,郝堂村大量污水是依靠专业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孙德华说,郝堂的人工湿地都是建在地势较低处的,无动力运行,收集的污水进入酸化池厌氧池发酵,再经过人工湿地的砂石过滤和植物根系吸收。过滤的有多干净呢?看看我们在污水处理池上建的茶馆“岸址轩”,这是一座建在第二级人工湿地上的轻钢结构茶座室,四面玻璃通透,室内窗明几净,室外植被郁郁葱葱,游客可以坐在这里品茶看书观景,听鸟语,闻花香。
除了“岸芷轩”以外,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郝堂村还建设了观荷采莲栈道、骑行休闲绿道、登山健身步道等生态工程。
而与自然生态修复同步的还有人文生态的还原。郝堂以曹湾村民组一栋清代古宅为模板,加强豫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重视村庄肌理的修复和传统生产生活元素的挖掘,让乡土乡貌成为村庄发展的价值本色。
张厚建
郝堂“1号院”主人张厚建就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5年,在外经营工程生意的张厚建被村两委喊去谈话,希望有实力的他,能够带头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而在外已有所成的张厚建,对于这件事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做工程已经很挣钱了,为啥子要回村里捣鼓这些费劲的事儿呢”?
但很快,张厚建回来了。
“当我看到村里大刀阔斧地整治生态环境的时候,我再仔细看看我们这个郝堂村,可以嘛,有点儿南方古镇古村的意思,乡村旅游这事,绝对有搞头!”
自此之后,张厚建带头改造房屋,拆掉院墙,保留了院外的一排水杉树,门前还挖了一个小池塘,“厕所和厨房的污水经过处理后都往里面流,小池塘种植了再力花、美人蕉、荷花,看着是一道景观,实际上就是一套家庭污水处理系统。”
原来的土房改造成了仿古的豫南民居,院外小桥流水,院内亭台楼阁,张厚建的农家乐餐馆刚一开业便吸引了不少游客,营业额最高一天能达近万元。
张厚建的“成功”吸引了不少当地村民效仿。很快,郝堂村依靠群众带动群众,现今已有100余户村民通过民居改造,办起了农家乐、民宿。
旅游产业的兴起“唤回”不少乡土人才,郝堂村通过搭建平台鼓励返乡创业,以往全村1/3人员外出务工的局面如今变成吸纳周边村就业200多人,返乡搞旅游,在郝堂成为一种潮流。
村里房屋改造了,树长起来了,鸟儿回来了,像张厚建这样的返乡创业者有的开了小饭馆,有的做了民宿,有的经营家庭农场,远远近近的城里人都愿意来。如今,村里堵车成了孙德华心中“甜蜜的负担”。
布满鲜花的郝堂民宿
生态修复后的郝堂村,绿水青山成为了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仅2018年,全村共接待游客65万人次。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如此庞大的客流量,仅仅靠吃和住来留住游客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让游客能“留下来”,郝堂建设了叶楠、白桦文学馆,修复张玉衡革命烈士故居,让历史记忆成为村庄发展的厚重文化底色;加强豫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举办郝堂民俗文化活动周、村民春晚、诗歌朗诵会、长街宴等活动,让民俗风情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又一抓手。
而像郝堂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在平桥区并非个例。2018年以来,随着平桥区不断地努力创建,郝堂、佛山、新集等一大批乡村已成为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四美乡村”。
为了把“个别美”变成“全域美”,平桥区先后制定一系列方案,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2亿元,推动农村公路、生态绿化、安全饮水、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文化广场等十多类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
“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茶旅融合相得益彰
美丽乡村不止“唤回”了无数像张厚建这样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也为许多“留守”妇女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家住平桥区洋河乡二十里村的张敦玲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从一个“家庭主妇”,变成今天的车间主任。
今年44岁的张敦玲从结婚后就一直待在家里相夫教子。2011年,因为孩子考到外地求学,突然闲下来的她无所适从,便盘算着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当时正准备去外地打工的,谁知道家门口的文新茶叶科技园正好招工,生产毛尖茶嘛,我应聘去上班。”
凭着吃苦耐劳和踏实态度,张敦玲从一名基层分拣工做到了生产车间主任,手下管理着30多名工人,“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这辈子的能耐就只能在家里洗洗衣服、做做饭,没想到自己还能做茶叶,当车间主任呢。”说起“主任”俩字来,张敦玲开心得像个孩子。
信阳人对毛尖的热爱是骨子里透出来的。信阳毛尖已连续多年排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的前三位,而茶产业的兴旺不仅为无数张敦玲这样的“留守”妇女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为平桥区乃至整个信阳市的生态与产业共生提供了土壤。
张敦玲
“茶产业季节性强,其传统产出模式收益大多只有一个季度。而茶区的生态资源丰富,非常具备开发旅游业的条件。”信阳文新毛尖集团董事长刘文新说,“茶旅融合”不仅有效增加了茶农收入渠道,同时打开了卖茶的多元化通道。
为此,刘文新把茶山变成了旅游景点,“茶旅融合”的新模式——位于平桥区隔壁的浉河区,像“文新茶村”这样的生态茶园已初具规模。过去的茶园变成了种植、采摘、吃住购娱的“农业茶旅综合体”。茶村内,信阳毛尖手工技艺展示、信阳菜品鉴、茶艺表演等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茶村外,游客口口相传的“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的茶旅融合发展通道已然打开,“茶产业的经营时间,从两个月扩展到一整年,不仅带来了利润,更留住了茶农的心。”
“过去种茶根本养不了家,只能外出打工。文新来了之后,我们的茶价翻了倍。”据茶农王开恩回忆,2008年左右,他与文新茶叶开始合作,“从前不到百元的茶叶收购价,一下长到了150元以上。”但让王开恩放弃外出打工留在家乡的原因,却不止种茶收益提高了这一项,“自从有了文新茶村,来我们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机。
如今王开恩把家里改成了乡村民宿,做起了农家乐,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卖完茶叶,就忙自己的‘小生意’,这一年下来既有时间陪家人,又不耽误挣钱。“啥?你说出去打工啊?抖音上那话咋说的来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太可能打工的。”王开恩学着网红的口吻,自己先乐得不行了。
而在刘文新的带领下,像张敦玲、王开恩这样得益于茶产业以及茶旅融合的村民,还有数以万计。文新茶叶一以贯之坚持名茶产业的理念,实施“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到生产基地、市场营销、名牌战略协调发展,走上了品牌化、标准化、绿色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轨道。现如今,文新茶叶集团拥有定点茶园和辐射的茶叶生产基地逾30万亩,其中,在信阳毛尖原产地拥有3万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年生产加工能力50万公斤,辐射带动周边30余万茶农致富。
荒山变金山,生态环境是第一资源
得益于生态与产业的无缝融合,平桥区诞生了一批如文新茶叶科技园这样的产业样板。同时更吸引着无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作为一名商人,李永良这些年做了一笔“赔本”买卖。曾经在外做工程的他,2014年回到老家平桥区洋河镇陈畈村当起了村支部书记,与之前做生意的收入相比,支部书记的工资简直九牛一毛,可是李永良却说,这笔“买卖”做得值!
值在哪里?商人出身的李永良自然懂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李永良
陈畈村虽然是个大村,但基本农田少,其中荒山、坡地面积6000多亩。如何将荒山、坡地改造成适应种植多类经济林是该村面临的最大难题,面对陈畈村贫穷落后的状态,李永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四处学习取经,寻找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学完就得做。陈畈村多年来没有集体经济,经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虽然陈畈村资金困难,但还是决定走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想法,李永良先后找到省市多家有关科研院校来村里调研和论证,最后在高校的技术指导下,建立了苗木花卉实验基地。
陈畈村周边搁置着村民的大片荒山坡地,得利用起来。李永良一家一家地谈,一户一户地跑,终于实现对村民的荒山坡地有效、有序、有偿流转。5年来,李永良已经带着村两委,流转了近4000亩荒山坡地。村民既在荒废的山地中获得流转费,而且还能在自家被流转的土地上打工,实现“二次收益”。流转来的荒山坡地,被改造成为苗圃花卉套种基地,直接带动了5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就业。仅土地流转及劳务费,让本村村民每年获得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带动了本村19户精准扶贫户实现脱贫致富。
陈畈村苗木花卉实验基地
得到实惠的不止是村民的钱袋子。流转后的荒山坡地经过改造,成为苗木花卉实验基地,上面种核桃、樱花,下面套种芍药、油牡丹,不仅节约了土地,减小了成本,更保护了生态环境,整个陈畈村,百花争艳,香气扑鼻,正在越变越美。
目前,陈畈村美丽乡村建设已初见成效,完成土地整理3000多亩,发展油牡丹、芍药种植基地2000余亩、花木基地1000多亩,培育种苗100多亩。
在李永良的规划中,生态永远是陈畈村最重要的资源。花卉种植不仅可以销售,更适合观赏,“下一步陈畈村将建设牡丹生态农业观光园、农家乐、水上乐园、婚纱摄影等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种植鲜切花产业。”
李永良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别光看脚底下,你得看长远。
未来的陈畈村,在李永良的“长远”目光里,似乎已然葳蕤生光,莺燕交唱。
从好山好水好风光,看平桥美丽乡村的生态振兴新手笔
郝堂村“山水如画、乡村如诗、田园如歌”
信阳处于秦岭-淮河一线的中国南北方分界线上,历来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独特气质,碧水蓝天,温婉秀丽,被河南人称为“河南的三亚”。
但如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何将环境美与乡村富有机结合,始终是平桥区乃至信阳市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一大课题。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宗旨,平桥区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打造了以郝堂村为代表的“山水如画、乡村如诗、田园如歌”的全域旅游美丽乡村样本,让村村寨寨美起来的同时,还要富起来。
围绕乡村振兴,平桥区始终都是在围绕生态做文章。
有山有水的自然资源,虽是平桥区与生俱来的“天赋”,但想把“天赋”变成经济发展的“长板”,平桥区在生态保护、修复和完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郝堂村的豫南民居重塑的人文生态建设,如陈畈村的荒山改造的自然生态建设。
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优渥基础资源,平桥区把生态振兴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第一生产力,带动了乡村旅游产业、茶产业、花卉苗木种植产业等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大踏步融合发展,为产业振兴提供了有效的增长极,解决了就业和绿色产业经济发展的大难题。
绿水青山真正写就成了“金山银山”
产业经济链条的完善,自然带动了更多人才的回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得像李永良这样的成功人士、热心老乡返乡,又进一步带动了乡村基层的组织振兴;也使得像张厚建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士返乡创业,反哺产业;更使得像张敦玲这样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自我价值。
与此同时,生态驱动的旅游产业振兴,虽然带来了游客,但无法留下游客,文化活动又亟需解决,因此又促进像郝堂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必须为乡村注入文化元素,古民居、民俗等文化得以迅速拢合和复兴。如此一来,美丽乡村的旅游产业更加完备,随着游客的增多,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加突出,再一次吸引更多原本不愿回到小山村的年轻人,源源不断返乡创业,循环式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由此,平桥区以美丽乡村为主导的生态振兴,循环式带动了产业兴旺、人才回归、组织完备、文化复兴,由生态振兴触发了乡村振兴的全面“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
更难能可贵的是,平桥区在围绕生态振兴做文章的同时,逐渐摸索出一条生态振兴为凤头,产业、人才、组织振兴为猪肚、文化振兴为豹尾的作文新笔法,把绿水青山真正写就成了“金山银山”。
更多新闻:
产业振兴与多方面有机融合,互为表里,开辟了潢川独有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看固始乡村人才振兴的“一针引千线”。
在乡愁民风文化振兴的滋育下,光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