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叮嘱河南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河南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人间五月天,春满大别山。映象网推出“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大别山的春天”,聚焦信阳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红色摇篮的追梦样本。
今日推出第四篇:从民间土艺人到回巢金凤凰 固始乡村振兴的人才驱动新引擎
映象网记者 郑北周 陈伟然 吴彦飞/文 段晋哲/图
“你疯了吧,钱文忠?”
张家港的一家夜市摊上,有人歇斯底里地这么嗷了一嗓子,引得周边四外回首。
四月下旬的张家港,微腥的海风里已经开始挟裹些许孜然、胡椒的味道。
在“定时定点”光顾了近二十年的撸串摊上,一向以守时著称的钱文忠却迟迟不见踪影。老伙计发过去的视频通话画面,还卡在判若两人的钱文忠杵在某个村口的路灯下咧嘴大笑。这魔性的笑,难免不让人怀疑他“疯了”。
之所以判若两人,主要在于钱文忠路灯下的那身衣服。在伙计们的记忆中,土生土长的张家港人钱文忠,绝对属于“吊儿郎当”型家族二代企业家,T恤、短裤、人字拖才是他的标配。而“卡”在画面里的钱文忠,白衬衣、黑西裤、尖头皮鞋。“这兄弟怕不是遇上事儿了?绝对不正常”。
“的确‘不正常’,也确实‘遇上事’了”。站在距家近600公里的豫皖交界的一个小村子路口,仍旧衬衣皮鞋城市白领职业装的钱文忠讪讪地说道。
这个豫皖交界的小村子,就是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陈淋子镇孙滩村。
孙滩村距离固始县城约70公里,是固始县辖最东南隅的一个村子,几乎一步就能跨到安徽境内。
当你站在安徽省界的河对岸朝河南的孙滩村看时,一幢新起的5层小楼顶上,“河南三土服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没错,这正是“不正常”的钱文忠“遇上的事”,而且是不辞“西装革履”、主动要“遇”的事。
孙滩村已经成为固始县有名的“红旗村”
从“三瘫村”到红旗村,人才引领让“文化村”凝聚共识
钱文忠当然没有疯。来孙滩村投资建厂的原因,还是因为人。
在张家港,钱文忠结识了一个来自固始县孙滩村的好朋友。这位河南朋友不仅在张家港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为人谦和厚道,唱起家乡小调也是一绝。
与那位著名的同名文化学者钱文忠相仿,打小就在昆曲、苏州小调里泡大的生意人钱文忠,一听到朋友的家乡小调,立刻兴致大发。河南朋友回答说:我们老家村里人会这个,是传统。他这位河南朋友的老家,也就是固始县的孙滩村,当真,村里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一曲小调。
钱文忠决定跟朋友到这个大别山下的孙滩村看一看,没想到一到孙滩村就被“迷住”了。“孙滩人闲时不搓麻将不打牌,哼哼小曲跳跳舞,透着不一样的‘精气神’,这种‘精气神’,不好说出来是什么,但就是给人特别舒服、祥和的感觉”,正如钱文忠所说,孙滩村一直有传唱“咳子戏”的传统,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就组建有传统戏曲宣传队。
孙滩的曲艺只是一个引子,最终让钱文忠决定留在孙滩投资建厂的,还是孙滩淳朴的民风,以及村干部的全力支持。“所以我要西装革履起来,起个带头作用,再穿得那么随心所欲,成何体统?”钱文忠指着自己全身上下说道。
“我在张家港,再开十个服装厂,也还是复制那回事,就跟印钱似的。但我来孙滩建个服装厂,这里老百姓的生活就会大不一样”。
孙滩村的年轻人如今在家门就能打工挣钱
确实如此。2019年4月初,三土服装厂开工时,一下子吸引周边村子近150人在家门口打工,直接带动了几十户村民脱贫。与诸多企业选择在村镇设厂降低劳务费不同,钱文忠坚持让三土服装厂的工人,享受与张家港工厂里的工人一个待遇。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敢相信,孙滩的三土服饰,严格按照8小时工作制,但工人平均月工资接近6000元。站在车间看去,年轻人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样以来,很多村民就不用再‘舍家’出远门打工去了”,孙滩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元华骄傲地说,“而且,我们的三土艺术团也有基础保障了”。
“三土艺术团”的传统非遗文化项目在外演出屡获殊荣
张口闭口必提“三土艺术团”的彭元华,正是复兴孙滩传统曲艺的带头人,同时也是十里八乡公认的“艺术大拿”、“山村人才”。包括“三土服饰”在内,孙滩村几乎所有带logo的地方,都在彭元华的极力撮合下,使用“三土”字样。“就是为了让我们的‘三土艺术团’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嘛”。
所谓“三土艺术”,就是最初打动钱文忠的孙滩传统曲艺:土音、土调、土味。
而在“三土”复兴之前,孙滩村曾被人称为干部瘫痪、文化瘫痪、人心瘫痪的“三瘫村”。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经济基础差,村干部不作为,村民们忙着外出打工挣钱,村里人心涣散,死气沉沉,连传统曲艺“咳子戏”也被荒废了。
孙滩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元华讲述艺术团发展过程
做过电影放映员、编过煤粑、修过铁路的彭元华,曾经是村里数一数二的艺术人才、创富代表,看着孙滩村被戏称为“三瘫村”,心里急。90年代后期,先富起来的彭元华等人组团竞选,重新组建了村委会,开始想办法带领孙滩致富。至今为止,包括彭元华在内的几位村干部,从没领过一分钱工资。
近些年,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村里的赌博、迷信活动又开始抬头。2013年,孙滩村几名民间老艺人找到村党支部副书记彭元华,想重建村里的传统曲艺团,农闲时有个事做。于是,艺术人才彭元华骨子里的文艺细胞又被激活了,一开始他觉得时下老百姓的肚子吃饱了,精神食粮也得跟上,茶余饭后,组建一个民间文艺演出队,既能自娱自乐,又能重树乡村文明新风,破除一些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料,村里很多人觉得丢人现眼,蹦蹦跳跳的不光彩。彭元华挨家挨户说服,通过不懈努力,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他终于拉着队伍重建了“民间三土艺术团”,用传统曲调做DEMO,附上具有时代特色的唱词和与时俱进的内容,大力开展乡村文化传承工作,并形成了独特的“土音”、“土调”、“土味”的传承发展模式。
已过不惑之年的彭元华经历过初创三土艺术团的种种困境后,终于可以骄傲地四处夸耀:我们这个民间三土艺术团,就是我们固始县的民间“Super Star”。
孙滩村在村广场上搭建的乡村大舞台
为了让艺术团的节目更接地气,彭元华将村旮旯里角角落落里发生的新鲜事、典型人物事迹提炼加工为鲜明生动的表演素材,并汲取当地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自身的表演内容。并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固始方言”写老百姓身边的人,演时下的事,把“改革开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充满时代特色的主题都编进了艺术团的节目里,让“三土”艺术形成“农民写、写农民,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看农民”独具一格的表演模式。
艺术团的剧目结合当地民风民俗,突出豫南特色,走“草根化、接地气”的路子,地方歌舞、民族戏曲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都用上了,艺术团宣传党的惠民利民政策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党的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提高了宣传工作的覆盖面、渗透力和实效性。彭元华不辞辛劳,带领全体“三土”成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义务演出活动。或宣传党的新政策,或赞美农村新变化,或宣扬惩恶扬善,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又使群众受到教育,推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
最终,在彭元华的一路奋进下,艺术团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现如今的26人。而这些“穿上行头能演戏,拿起锄头会种地”的地地道道的农民,也在他的带领下,不仅深入到周边乡村,免费给村民做义演,还登上了国内外的“大舞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的春晚、央视的大型晚会、韩国的世界级比赛舞台等等。
现如今,三土艺术团已累计编排地方小戏、小调、小品、快板、三句半、划旱船、花挑舞和广场舞等本土剧目100多部,演出达200多场次。
彭元华和艺术团获得的各种殊荣
就连钱文忠的“三土服饰”能扎根孙滩,“民间土艺人”彭元华也功不可没。最近,钱文忠在彭元华不厌其烦地游说下,已经开始在工厂内部开展每天升国旗唱国歌的党建文化活动,并且甫一开工就把所有车间设成“音乐车间”,还定期组织团建文化活动。“毕竟,没有文化的企业是长久不了的”,看来钱文忠已经习得彭元华“文化兴村”的要领了。
的确如此,在彭元华的带领下,从“三土艺术团”起步,文化兴村成效卓著,不仅让“咳子戏”等传统非遗文化项目得以传承发扬,而且带动了乡风文明,更带动了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不仅凝聚了人心,也让孙滩村从曾经的“三瘫村”成了固始县有名的“红旗村”。
任学义的农业示范园内现代化果蔬大棚
从建筑老板到农村猪倌,返乡人才打开产业振兴新局面
固始是著名的侨乡,有着“唐人故里,闽台祖地”的美誉。固始人的寻根文化深入骨髓,一直有着“反哺家乡”的传统,不管身在何处,回归故里、建设家乡永远是固始人心里的“头等大事”。
任学义是固始县观堂乡人,1982年,乡镇高中毕业的任学义为生计所迫,放下书包拿起砌刀,先后在平顶山、郑州、北京等地的建筑工地干活。经过近30年的打拼,他从一名最底层的泥瓦小工逐步成长为一名事业有成的建筑业老板,家庭也随之过上了殷实的生活。
功成名就的任学义一直琢磨怎样反哺家乡,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家乡的领导想邀请他回乡参与一些产业发展的指导,任学义二话没说,立刻决定返乡创业,回报桑梓。2012年初,任学义回乡考察后,放弃在郑州的优渥生活,收拾行装回到位于固始观堂乡的老家,在观堂乡陈集、巴族、杨圩三村结合部创立九冲碑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园,不当老板当猪倌,带动乡亲一起探索致富路。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任学义首先创办的畜业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建成现代化猪场一座,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和沼气项目,集合了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养殖设施。年出栏2万多头,年产值4000多万元。带动观堂、杨集、李店、往流等乡镇3000多农户养殖生猪,形成了一个全县最大的豫南黑猪养殖产业化集群化基地。
创建九冲碑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园的任学义
任学义从创办养殖场一开始,就把养殖繁育地方优良品种豫南黑猪当作公司主导产品。豫南黑猪是通过原国家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瘦肉型猪新品种,也是河南省自主培育的第一个新猪品种,具有产仔多、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肉质优良的特点,被业内专家喻为“振兴民族养猪业的希望之星”。
然而由于知名度不够等因素,豫南黑猪的品质并没有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销路不畅、售价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养殖户饲养豫南黑猪的积极性,不少养殖户舍弃豫南黑猪,改养白猪。
面对严峻形势,任学义昼夜难安,如何尽快打开豫南黑猪的销售市场成为当务之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寻找到了一家北京地区最大的安全猪肉生产基地,与之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自此,任学义为“黑猪肉”架起一座通往北京的桥梁。让当地村民增加了养殖收入。
北京市场打开后,豫南黑猪的优良品质得到了市场认可,产地价格直线上升,由原来的比白猪价格每公斤低2元攀升到每公斤高2元,仅此一项每年增加养殖户收入400多万元。
与养猪类似,任学义通过不断摸索,又根据地形,开建了大小不一的鱼塘,渔业养殖和稻虾共作都逐步形成产业链。现如今,从豫南黑猪养殖开始,任学义的九冲碑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已初具规模,已有稳定岗位100余个,临时用工高峰期达300余人,人均保底收益2000元每月,其中贫困户就业35人,贫困户工资收入每年达84万元,成为固始县扶贫明星企业。
余中海建立的大面积散养的牡丹鸡
与任学义的经历类似,固始县杨集乡余中海也是一名从打工者到当老板,再回归故里、反哺家乡的返乡创业者典范。余中海在建筑公司当老板时,就曾本着“自己先致富,带富一方人”的理念,把不少同乡聚到公司旗下或打工、或创业,赢得良好的口碑。
2014年初,余中海怀着“让农村美起来,让贫困人口富起来,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的想法,开始酝酿八里堰项目,想通过实施农业开发,实行众筹,把投资商引进来,新建特色生态农业集聚区,让贫困户参与入股受益,让流转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带动贫困农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
余中海通过长期调研,总结出做特色生态农业集聚区有三大好处:第一个好处是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让农村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价值”,让田园变公园,让农场变市场,让产品变精品,让农民变股民,让黄土变黄金,让农民变市民。第二好处是,资源整合,搭台引资。把农民撮合好,把商家拉进来,再次让农村沉睡的资产活起来,第三个好处是,推动农业产业扶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农民学到一技之长,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脱贫后不返贫。在余中海的不断实践和摸索中,八里堰特色生态农业集聚区从八里堰牡丹鸡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始起步,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三年内分三期实施。截至目前,已引资猕猴桃产业、晚秋梨产业、油用牡丹产业、生物动力有机水稻种植业、光明家庭农场养殖业等五家项目入驻。五家项目合计带动340户贫困户受益,其中土地流转每亩收入800元,金融扶贫每户收入3000元,切块资金入股每户收入620元,土地入股每亩收入1000元,园区务工每年收入15000元。
展架上琳琅满目的渔具
比任学义和余中海更早参与到农村产业振兴带富的,是创办观堂乡渔具公司的刘春清。
1993年,穷得几乎吃不饱饭的刘春清,在生产渔网锡脚的堂弟刘允新的带领下,第一次接触渔具市场,并且兴致很高,扎下心来潜心学习。1994年,刘春清开始自主创业,从事小型渔具生产,代加工渔具配件。随着渔具配件市场需求不断扩大,2010年,刘春清回到观堂乡,在乡党委乡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建设成立了一座占地20亩、主体建筑3栋、面积超6000平方米的渔具生产基地。目前,刘春清的公司吸纳全乡111户群众参与渔具生产,周边群众代加工渔具配件150多户,其中到企业务工贫困户27人,公司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帮助他们用双手摆脱贫困,使得周边贫困户不用外出务工,月增收都在2000元以上。
任学义、余中海和刘春清,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做大自己产业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并且都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村民在家门口打工的同时,学到一技之长,进而实现“人才带产业,产业促人才,人才再反哺”的乡村振兴的人才良性驱动模式。
变废为宝的有机肥生产厂区
乡村生态产业大有可为,人才带着技术回乡“变废为宝”
与任学义生物沼气的初衷相似,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固始人刘洋返乡创业,第一时间瞄准了禽畜粪便。“说起来不好听,但其实里面大有文章”,刘洋信心十足,“因为固始一年要养殖500万只鸡,由此产生的粪便确实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刘洋通过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关系,找到北京市农科院,利用其技术支持,回到固始,把听起来“不太雅”的禽畜粪便,发展成生物有机肥。
如今,刘洋的公司年产有机肥20000余吨,这些有机肥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难处理、农村“臭味熏天”的问题,更服务了当地有机农业的发展。
包装好的生态有机肥
在刘洋看来,解决禽畜的粪便问题,不仅能带动生态产业发展,更是农村生态振兴的一部分。“如果外地人来了,走到哪里都能闻见禽畜的粪便味儿,很难说人家还会来第二次”。
任学义对此也深有同感,“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现如今乡村养殖产业逐步在壮大规模,如果禽畜粪便得不到有效利用或处理,将来肯定是大问题”。
任学义在返乡创建农业产业园时,也一定要把“生态”二字写在明处。随着任学义的黑猪在北京卖的“火热”,黑猪养殖量的增加、鸡鸭鹅等家禽的大规模养殖,逐步让任学义遇到了畜禽粪便处理的难题。
绿色环保的沼气发电
“我们的养殖基地紧邻九冲碑水库,四周绿草如茵,植被茂盛,是进行绿色养殖的风水宝地。”为此,任学义用1000多万元建成了一个环保养殖场,包含自动喂养流水线、水净化系统、空气净化系统、消毒系统等,并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和沼气项目。
粪便产生的沼气可以供给园区发电,而产生的残渣又为任学义提供了新的“灵感”,“沼气废渣富含有机质、微量营养元素等,是天然的农作物肥料。而我们的养殖基地紧邻九冲碑水库,四周绿草如茵,植被茂盛,太适合发展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了。”
由此,任学义将豫南生猪养殖、生物沼气、水养殖、优质水稻种植(套养小龙虾)、无公害蔬菜种植、果蔬采摘、苗木花卉种植、中药材种植、休闲垂钓、观光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业态系统整合,把“养殖——沼气——种植”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通过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循环,实现产品纯绿色、无污染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带动第三产业的观光游、生态游、研学游发展,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立体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仅五一假期,就有400多人次来农业园采摘观光。
同样重视生态的还有八里堰养殖合作社的余中海和融信渔具公司的刘春清。余中海通过牡丹花下养鸡、鸭、鹅,不但解决了牡丹花的养料问题,还让牡丹花成为鸡、鸭、鹅的食物,实现了生态养殖、有机养殖。
人才“一针引千线”,固始乡村振兴的人才驱动新引擎
固始县总面积2946平方公里,辖33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78.2万,其中常住人口109.7万,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而固始的乡村振兴,则紧密围绕着人才带动进行。
首先,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为固始储备了大批优秀人才,而像任学义、余中海等人才的回流返乡,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这些返乡创业者大多经营着与农业相关的产业。而固始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粮食、油料、肉类生产一直在全国百强县行列。围绕粮、牧、茶、林、渔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鼓励农民以承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些先天条件为返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次,像彭元华、刘春清这样的本土优秀人才,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先富带后富,通过文化、组织引领和产业带动,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滩村的村民在家门口打工就能拿到高工资
人才不止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的振兴。孙滩村以彭元华为代表的“民间土艺人”、“乡村能人”,带动了传统曲艺文化的复兴和村组织的健全,使当地文化得以精进传承、民风得以纯化文明、组织得以完善向心,进而吸引像钱文忠这样的外来人才前来投资建厂,带动产业振兴,而产业的引进发展,又为“三土艺术团”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艺术文化氛围的逐日浓厚,使得乡风更加文明,村民凝聚力、向心力提升,进一步反哺组织振兴,与此同时,组织振兴提升村民士气,营造良好环境,让更多人愿意返乡创业。孙滩村从“三瘫村”变“红旗村”的过程,就是“人才—文化—产业—文化—组织—人才—产业”互相影响、互相反哺的最好例证。
不仅如此,固始人“恋家”、“寻根”、“乡愁”的良好传统,让回归人才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进而引领返乡人才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格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让家乡变美”,是任学义、刘洋们普遍存在的“乡愁”情节之一。
固始县根据自身独有的人口人才优势,探索出一条“人才进组织、人才促文化、人才带产业、人才重生态”的“一针引千线”模式,而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家乡,使得“寻根文化”、“乡愁文化”本就浓郁的固始,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扶持力更加突出。
至此,固始县以人才穿针引线,合力打通乡村振兴的五大振兴关键环节,打造出了人才驱动振兴发展的新引擎。
更多新闻:
大别山的春天①:从返乡村委到返聘“名誉村长” 商城“乡村振兴”的组织引领新实践
产业振兴与多方面有机融合,互为表里,开辟了潢川独有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平桥区围绕生态振兴,逐渐摸索出一条作文新笔法,把绿水青山真正写就成了“金山银山”。
在乡愁民风文化振兴的滋育下,光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独特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