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在“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参观。 (图据新华网)
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的倡议,彰显了中国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大国的责任担当。
环顾亚洲,由于政治、经济条件存在客观差异,各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随着中国在考古发掘、文物修复等文化遗产保护的设备、技术上取得长足进步,逐渐从一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受援国,发展转型为一个有能力向他国提供技术援助的国家。
近年来,中国考古、文保工作者走出国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跨国合作的案例比比皆是。在沙特,2018年启动的“中沙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是中国国家文物局首次派出专业团队来到阿拉伯国家开展系统的考古工作。中国水下考古团队循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国际专家并肩寻觅朝圣贸易遗迹,更为中阿文化交流添彩。在柬埔寨,中国积极参与对吴哥窟古迹的跨国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特别是对茶胶寺的修复,中国考古工作队先后四次在现场开展遗迹考古调查,为修复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中国团队的专业性得到了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这座濒危古刹在废墟中重生,中国功不可没。
除了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国近年来更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为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例如,《威尼斯宪章》、《奈良真实性文件》、《北京文件》是国际上阐释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文件。当1964年制定《威尼斯宪章》时,中国还一无所知;到1994年制定《奈良真实性文件》时,中国派出了代表参与讨论;而2007年制定的《北京文件》则是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与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下产生的,这份文件被国际同行公认为不仅对东亚地区有指导意义,而且对全世界有参考价值。此次在亚洲整体视野下首倡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无疑是中国对亚洲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又一个贡献。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正因为如此,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有大格局,才能将珍贵的遗产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期待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进一步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整体发展,加深亚洲各国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贡献力量。(海外网评论员 吴正丹)
新疆龟兹石窟群中久负盛名的克孜尔千佛洞(7月7日摄)。” 新疆龟兹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修补石窟壁画(7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于涛 摄 新疆龟兹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壁画数字化信息采集(7月7日摄)。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山西考察调研大同市云冈石窟,实地了解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据杭州市相关负责人透露,2002年西湖免费开放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三次向杭州西湖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不久前,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在行动上高效率,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不久前,在山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在行动上高效率,进一步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文化遗产是传承国家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珍贵资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大众美好生活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不仅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人的节日,也是大众走近并了解各类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
细碎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荫,在沧桑的石砌大门上投下斑驳的阴影,剥落的红色隶书“长安大华纺织厂”七个大字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散发出淡淡的柔光。”纱厂破产后,郑红转变了身份,成为西安曲江复地文化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见证了大华的华丽“变身”。
15日上午,正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会见了少数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你们的演唱很神奇,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文化的声音,我心里充满了一种敬重。
近日,《人民日报》重新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17年前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拾翠”“妙趣剪纸”“东家”“手工客”等手工艺类移动应用不断涌现,也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有活力。
我们要增强自觉自信,擦亮文化瑰宝,切实保护好老祖宗的宝贵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今天的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与担当,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把珍贵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
据统计,目前我国登记革命旧址、遗址共计3331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7处;全国革命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808家,馆藏革命文物100万件套。广州市推出了粤剧体验游、古琴体验游、端午龙舟体验游、广式生活体验游等10条非遗旅游线路;北京市主会场活动为“第十一届北京端午文化节系列活动暨第六届北京非遗大观园端午游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