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供了良好平台”(文明互鉴 美美与共)

2019年05月22日10:5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034

“不同文明之间加强对话和沟通,有助于增进相互了解,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提供了良好平台。”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主任维克多·拉林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亚洲拥有历史悠久的多样文明,数千年来通过各种方式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拉林认为,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亚洲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对世界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对不同文明展现包容开放的姿态,历史上,中国的四大发明对全球文明进步起到巨大作用,有力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往来互通。”

拉林表示,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存在文明差异,需要通过开放、积极、持续的交流,来实现和谐共处、共同进步的目标。“当今世界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行有助于促进各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为亚洲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同时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和亲近友好。”拉林认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全球范围内文明对话,使更多国家从中受益。

拉林认为,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一系列挑战,必须依靠各国合作解决。未来的世界秩序应该建立在不同文明包容和谐的基础之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举行有助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寻找有效沟通机制,为避免文明冲突、促进共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文章关键词:文明差异 文明对话 互鉴 文明冲突 文明发展 亚洲 大会 人民日报 平台 责编:徐宁宁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照亮前行方向的希望之光——记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

    题:照亮前行方向的希望之光——记习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 ”  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音)

    世界和平不可分割,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命运与共,是中国维和官兵经历汗与泪、血与火考验熔铸的坚定信念。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携手各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 党的伟大历史实践与时代探索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仅是传统中国的担道情怀与天下关怀的现代书写,同时也是一个来自人民的现代政党向未来中国与人类文明,所交出的一份时代答卷。1949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 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共同价值观指引发展方向,变革发展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导向。摒弃文化偏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文明互鉴。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文明自觉

    世界历史进入新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 “文明冲突论”错在哪里

    【摘要】“文明冲突论”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既没有预见到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的形式,也没有阐明时代发展的大势。亨廷顿之所以从文明冲突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威胁,原因之一是预见到了中国国力增长对西方霸权的制约,原因之二是不理解亚洲的历史。

  • 以“上海精神”为指引,打造国际合作典范

    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呼吁:“成员国以‘上海精神’为指引,认真落实领导人共识,促进各领域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

  • 共同书写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多样性是亚洲文明的特点和优势,是亚洲文明的活力之源,也是世界文明不断创新发展的强大动能。

  • 多样文明,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画卷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今的世界已结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全世界人民同舟共济,共同发展,这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 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让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商共建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文明,推动不同文明构建并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