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 文/图)主动脉夹层是一类十分凶险的疾病,能为患者成功保命已是非常不易。但医学专家的追求,远远不止如此。
近日,华中阜外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大血管外科病区主任张志东等专家,一周内连做数十台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其中有三台“小切口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植入术”。
手术保留了第四到第七肋水平胸骨的完整性,胸部切口仅为原来的一半。这三台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河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进入小切口时代。
38岁的张先生来自驻马店市,正值年富力强的他,平时身体不错。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两周前的一天上午,他突然感到胸背部撕裂样疼痛,紧接着出现左下肢麻木等症状。
家人立即把他送到当地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表情凝重,让他立即平躺,同时强烈建议尽快转到上级医院。医生之所以感到事态严重,是因为CT血管造影报告上赫然写着“A型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是人体中最重要、最粗的血管,与心脏连接、形状像一个大大的问号,经由胸部、腹部,终止于给双腿供血的双髂动脉,从它身上发出的各个分支给人体的各个主要脏器供血。主动脉一旦破裂,就像体内山洪暴发一样,几分钟就结束生命。因此,医生就要赶在主动脉破裂之前,把血管修复。
由于A型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因此破裂风险极大、致死亡率极高,手术非常复杂,难度极大,往往需要急诊手术。因此,当地医院专家强烈建议立即转院。
患者转到华中阜外医院后,大血管外科病区主任张志东带领全科医生进行讨论,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后,最终决定采用小切口手术方式治疗。
专家们采取新的入路方法,在患者第三肋间水平横断胸骨,保留第四到第七肋水平胸骨的完整性。这样做的好处十分显著,胸部切口仅有10公分(传统术式有20公分),而且对胸骨的损伤也降到了最小。更重要的是,这样做还能保持胸骨下段的完整、维持胸廓的稳定性,保护呼吸功能,达到一定的局部“美容”效果。
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最终受益是新术式的最大亮点,但是专家们却为此付出了“代价”。切口小、创伤小就会导致手术视野变小,可操作空间受限,专家们不得不用高超的技艺去弥补这些不足。
尽管手术难度大大增加了,但专家们却胸有成竹,有十足的把握。因为,他们具有超强的技术实力。早在2014年,张志东教授就开始尝试运用小切口的方法,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华中阜外医院大血管外科,术后72小时内气管插管拔管率高达75%以上,手术例数和手术质量连续四年在全国名列前茅,位居河南省第一名。
有了这样的前提条件,38岁的张先生自然能够收获很好的结果。术后第二天,张先生摆脱呼吸机,转到普通病房。目前,他已经康复出院。另外两位患者,获得了和张先生一样满意的手术效果。
华中阜外医院大血管外科病区主任张志东介绍,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手术,这要求专家们在熟练掌握传统手术技术的同时进行创新,需要整个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
外科手术微创化,是外科医生永远追求的目标。专家们不但要把手术做好,还要竭尽所能减少患者的身体创伤和心理创伤。
近日,先心病救助“童心项目”落户河南,入驻华中阜外医院。
2月5日7点20分。蒙蒙亮的天色下,一辆急救车从华中阜外医院疾驰而出。
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笼罩下,防控行动刻不容缓。
1月4日,华中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团队成功运用TAVI(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技术,为一位90岁老人更换了主动脉瓣,创下华中地区接受TAVI手术患者的最高年龄记录。
12月21日,华中阜外医院首席顾问专家、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副主任张戈军教授,华中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病区主任刘煜昊教授、副主任韩宇博士等专家,运用先进的TAVI(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技术,成功为3位严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手术。
程兆云教授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独立完成全省首例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被誉为“河南搭桥第一人”,先后荣获中国心血管外科医师最高奖——“金刀奖”、中国名医百强榜冠脉外科TOP10、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医师学院颁发的“国际外科医师奖”等荣誉。
10月8日,不止是国庆长假上班第一天,它还是一个特殊日子!自1998年起,卫生部将每年的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2019年10月8日是第22个全国高血压日,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
近日,华中阜外医院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增挂“心脏重症医学科”的牌子,标志着全国首家“心脏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
一直以来,心血管疾病都是影响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大敌,据《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在我国2.9亿名心血管病患者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00万人,肺原性心脏病500万人,心力衰竭450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高血压2.45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