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

2019年06月20日15:08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5034

  作者:韩美群(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近百年文化建设的历程,在东西文明的强烈碰撞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开启了中华文化发展的新篇章。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担负着更为艰巨的文化使命。

  1、文化传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中华儿女永远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不仅担负着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任,而且承担了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文化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杂思想体系和文化有机体,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果将其简单化、抽象化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单纯个体,势必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图为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小学举办以“弘扬戏曲艺术 传承经典国粹”为主题的校园戏曲节活动。新华社发

  过去,我们曾经犯了较为严重的错误,比如,因传统文化落后或腐朽的成分而全盘否定其价值,或因其进步或积极的一面而片面提升其地位等,这些都是我们要警惕的。新时代,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文化“狂热症”等思潮或倾向仍然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呈现。如何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

  关于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文化的选择性吸收必须通过人们有目的的自由自觉活动方能完成。新时代我们应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遵循文化自身发展逻辑,注重从历史和文化延续性的视角去把握和分析传统文化,不仅要理解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而且要认清其时代内涵与现实意义,同时还要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反对“文化霸权”“文化入侵”,努力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中华文化。

  2、文化创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文化发展和进步的灵魂与动力。纵观人类文明史,无论东方或者西方,文化创新对于文化的历久弥新和繁荣昌盛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本质上看并不是回到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复古运动,而是一场彻底的文化再生和文化创新运动,极大地加速了西方文明进程;在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文化创新和思想解放始终是主旋律,大大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创新是国家和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突破,积极培育和催生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中国正沿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中国共产党肩负时代赋予的文化创新使命和任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只有以创新者的姿态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砥砺前行,实现光荣梦想。

  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中华文化历来注重“变”(创新)与“常”(继承)的辩证关系,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正因为变中有常,常中有变,中华文化虽历经千险、几经变局,却依旧延续不绝、生生不息。

  新时代推进文化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方向与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它们二者之间不是简单的“外来”与“本土”、决定与被决定、包含与被包含或者并列的关系,从本质上看,它们之间是一种文化内容、文化精神的契合与融通。

  3、文明互鉴,推动建构世界新型文明秩序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便揭示和预测了世界历史和精神文化生产全球化的趋势,他们指出,“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不同形态文化间的冲突和融合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异常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创造新型文明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新型全球文明秩序,受到了世界广大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认可。

  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世界文明平等交流与互鉴互惠,便能促进文化的发展,反之则不然。张骞出使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繁荣兴盛;但是十字军东征,却成了一部“被颠倒的欧亚血泪史”。文明或文化是具有民族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的,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平等而交流,因交流而有价值,因有价值而互鉴,因互鉴而得以提升。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闭关锁国和盲目排外便是逆流而动,违背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当然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也会迷失自我和失去方向。正确的态度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交流互鉴,吸纳各民族之优长,采百家之智慧,一方面“引进来”,吸收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我们要坚决反对和驳斥西方“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主义”等思潮,坚持各民族文化平等,以对话取代对抗、以交流取代排斥,消解冲突和促进融合,共同创造“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的新型文明观和新型文明秩序。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0日 05版)

文章关键词:文化创新 中国共产党人 文化霸权 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入侵 文化使命 决定与被决定 中国革命 时代内涵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中国文化在守正创新中坚定自信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让中华民族迈开自信而坚实的步伐走上复兴之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过程。

  • 把握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在人们具体、可感的文化行为中。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文化强国

    ”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需要中华文化的当代创造。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  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工作仍存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 厦门理工学院:打造“泛文化产业”帮扶贫困地区奔小康

    岗头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偏远地带,曾经是中央苏区革命临时办公点,留存多处革命遗迹。福建省地域建筑文化极其多元,传统村落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 厦门理工学院:打造“泛文化产业”帮扶贫困地区奔小康

    岗头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偏远地带,曾经是中央苏区革命临时办公点,留存多处革命遗迹。福建省地域建筑文化极其多元,传统村落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贫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

  •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一专题

    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多内容,推荐阅读2019年第6期《求是》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

  • 中工时评:文化传承需用好传统节日载体

    今年中秋佳节,和国庆节同为一天,对全国人民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上一次出现如此盛景,还得追溯到2001年。社会应该顺势利导,强化节日的仪式感,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以激活、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传承中华民族的千年文脉。

  • 把握文化自信的历史、价值和实践逻辑

    人无自信,无以自进;国无自信,无以自强。坚定文化自信,对于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其强大的精神力量赋予了中国自信深沉而持久的历史底蕴。

  • 【地评线】南方网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文化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得到弘扬,文化自信是否更加彰显,不仅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 【每日一习话】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习近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本期特约专家 郭建宁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