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当地时间7月5号,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项目位于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由潮间带滩涂和其他滨海湿地组成,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枢纽,是全球数以百万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是濒危物种最多、受威胁程度最高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中心节点。第一期项目所在的江苏盐城黄海湿地有超过680种脊椎动物和500多种无脊椎动物,包括415种鸟类。这里为23种具有国际重要性的鸟类提供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稀有的迁徙候鸟勺嘴鹬、小青脚鹬的存活依赖地,也是我国丹顶鹤的最大越冬地。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肯定了该项目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和中国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一致同意将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于6 月30号至7月10号在阿塞拜疆举行,我国“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和“良渚古城遗址”参加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7月5号为本届遗产大会的首个新申报遗产项目审议日,6号还将对我国 “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进行评估。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天然宝库。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强调,要切实抓好中华鲟等珍稀物种抢救保护,加力推进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争取早日重现长江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研究显示,人类对野生生物施压程度较高的地区涵盖了全世界互联程度最高的城市中超过40%的部分。研究人员确定了在人类对野生生物施压的地区中,哪些地区的卫生系统条件更薄弱。
鄱阳湖是世界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数量多达60-70万只,种类多达310种,有着“候鸟王国”的美誉。在吴城保护管理站的救助水塘,两只东方白鹳——“卡卡”和“冻冻”,正在水塘里度过它们悠闲的午后时光。
(记者寇江泽)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为进一步扩大麋鹿野外种群,11月6日我国成功将25只成年麋鹿放归自然。麋鹿原产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温暖湿润地带,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犄角像鹿,头脸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因此又称“四不像”。
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10月22日至27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开展入冬野生水鸟巡护监测工作,共监测到水鸟32种16.2万余只,较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6%。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遗产空白,成为全球第二块潮间带湿地遗产、江苏省首项自然遗产。
新疆玛纳斯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近年来,玛纳斯县通过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塘还湿等保护措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湿地面积和鸟类数量逐年增加,白鹭、鸬鹚、渔鸥等候鸟数量增加一倍。
《规划》提出,2020年将在水鸟生态廊道的整体建设中选择生态区位重要、有代表性、有一定基础的部分廊道先行建设。计划在年底前完成湿地环境修复工程200余公顷,湿地景观优化工程1500余公顷,建设自然教育基地19处,开展科普宣教活动100余次,基本消除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上的阻隔。
8月1日在洋县陈家村附近拍摄的朱鹮。在“朱鹮之乡”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朱鹮在汉江及汉江支流的河滩和湿地觅食、栖息,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秦岭药子梁成群的羚牛(7月12日摄)。成群羚牛栖息在悬崖边的草丛里,或啃食青草、或半卧半躺享受阳光,成为秦岭深处一道独特风景。成群羚牛栖息在悬崖边的草丛里,或啃食青草、或半卧半躺享受阳光,成为秦岭深处一道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