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电话烦不胜烦,相信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近日,有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这几年,骚扰电话治理已成为民生关切。去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三部门专门印发《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方案》,决定自2018年7月起至2019年12月底,在全国开展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随着专项行动深入推进,骚扰电话给人造成的烦恼大大减少,那些骚扰者也得到了应有惩罚。
然而,彻底整治这一现象,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其中之一,便涉及对“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尽管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一天拨打成百上千个骚扰电话,并非难事。但每一通电话要能找到目标、骗人“上套”,这一通操作靠一个人可完成不来。分布在“黑色产业链”上的各个角色,有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或个人、有开发电话骚扰程序的企业、有实施电话骚扰的企业,更包括有意无意监管缺位的运营商等。
这也说明,治理骚扰电话,单靠一个部门远远不够。确保专项行动取得扎实成效,就得从这些最棘手、最复杂的问题着手,形成社会各方相互配合的机制。比如,运营商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能力。再比如,对骚扰者及受益商家的处罚要从重从严,通过霹雳手段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在源头上打击骚扰电话现象。(子名)
但随着垃圾短信和骚扰电话的隐蔽性加强,借助一些平台随意改号等现象频繁发生,给溯源带来困扰。“不得擅自变更、隐藏、冒用电信网码号”“不得擅自转让或者出租电信网码号”……征求意见稿聚焦码号资源等源头端,对垃圾短信、骚扰电话严格治理。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营销短信的利益链条其实很短,受益人(广告主)到实施者(发送信息的第三方)再到短信接收者(被骚扰者),骚扰电话链条类似。今年6月,工信部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呼叫中心业务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通信管理局、运营商、呼叫中心加强骚扰电话治理,保护用户合法权益。
短信息服务提供者发送端口类商业性短信的,应当确保有关用户已同意或请求接收,并保留用户同意凭证至少五个月。用户认为其受到商业性短信息或商业性电话侵扰,或者收到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禁止性内容的短信息或电话的,可向12321受理中心进行投诉。
“一天能打3000通,机器对话省人工”“支持24种方言识别,私人定制”,骚扰电话久治难愈,本就是困扰全社会的行业顽疾,如今搭上人工智能高科技“快车”,升级版的AI骚扰电话更是让人防不胜防。
智能音箱、智能翻译、智能客服……人工智能大热的当下,智能语音技术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骚扰电话这一困扰全社会的行业顽疾,不仅久治不愈,还搭上了人工智能“快车”,衍生出不少黑灰产业链。
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按照电信网码号资源使用证书上注明的呼入呼出功能向呼叫中心业务经营者提供接入服务。发现呼叫中心业务经营者存在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呼出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限制相关接入服务。
5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指纹、声纹、人脸等生物识别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个人生物信息更加重要,因此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名学生告诉澎湃新闻,5月31日,有人在班级微信群中发来两份“返校学生名单”,该名单涉及近两万名学生,信息具体到名字、身份证号、年龄、专业及宿舍门牌号,等等。对于学生的疑惑,郑州西亚斯学院官方微博回应称,已就文件信息的泄露向公安机关“报备”,正在调查当中。
狂轰滥炸的推销、漫天撒网的电信网络诈骗……长期以来,部分“95”开头的电话成为骚扰、诈骗电话“重灾区”。
针对套餐复杂问题,中国联通及时下架不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精简套餐400余个;而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国电信在售公众套餐较2018年底减少60%。从营收数据看,2019年中国移动营收7459亿元,同比增长1.2%,是唯一保持增长的一家;中国电信营收3757.34亿元,同比下降0.4%;中国联通营收2905.1亿元,同比下降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