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宁夏治沙样本:让沙漠倒退20多公里,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

2019年08月25日16:33  来源:澎湃新闻

5034

宁夏中卫沙坡头是享誉全国的5A级旅游景区,可是沙坡头包兰铁路治沙故事,却不一定被众人知晓。

半埋半露,扎成正形的格子,连成片,这是科研人员和中卫治沙人员摸索出的“麦草方格”。

8月20日,澎湃新闻跟随宁夏全国网络媒体行记者们一同走进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实验站苏洁琼博士向记者们讲述草方格固沙历程说,中卫的治沙成果让沙漠倒退20多公里,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麦草方格”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卫市2万多人搬到沙区定居,昔日沙海变成林网成行的绿洲。

中卫沙坡头是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吴忠盐池哈巴湖是全国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依沙而兴的旅游产业,成为宁夏变沙为美的典范。

享誉世界的麦草方格治沙法

稻草方格治沙

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三面环沙的宁夏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以前的中卫,常年受到沙漠侵袭,沙化严重,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离城区仅4到5公里的地方。

上世纪50年代,沙坡头是一个小而老的黄河渡口,户不过十,人不过百的小村庄,为了建设穿越腾格里沙漠的第一条铁路“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实验站1955年在沙坡头安营扎寨,打响沙漠筑路与防沙治沙的攻坚战。

1957年,包兰铁路建成,但是铁路总是被风沙掩埋,需要大量的铁路工上轨道清沙。

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用铁锨将稻草对折扎进沙里,半埋半露,扎成正形的格子,连成片,这就是科研人员和中卫治沙人员摸索出的“草方格”,苏洁琼博士介绍,通过研究发现,1米乘1米的草方格最适合固沙,经过三年五年后,沙面上形成的生物结皮,更有效固定沙面,沙丘不再移动,更有利于沙生植被生长。

除了草方格治沙技术,中卫四代治沙人还创造了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五带一体”铁路防风固沙体系,在横穿腾格里沙漠的包兰铁路两侧构筑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带,保障铁路畅通无阻,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而享誉世界的麦草方格治沙法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唐希明介绍说,利用第一代人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固沙,然后用生物工程治沙,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播撒草种子,通过风的作用力,形成了植物沙障,并用获得了国家专利的水份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造林,造林成本降低55%,成活率提高了25%,使防沙治沙成本降低了27%左右。仅世行项目为国家节余资金6000余万元。

宁夏沙坡头

如今,沙坡头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沙漠公园。去年中卫市接待游客7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亿元,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0%,占宁夏旅游市场份额的三成左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第一个全面实行禁牧封育的省份

2003年,宁夏在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全面实行禁牧封育。赶羊下山关进圈,扎起麦草方格。不到几年,沙丘里长满了绿植。

中卫市通过营造生态防护林、发展生态经济林、实施封山育林、扎设草方格和营造灌木林等措施,开发建设10万亩北干渠系新灌区和近20万亩南山台子扬灌区,有2万多人搬到沙区定居,使昔日沙海变成林网成行,稻麦飘香,果实累累的绿洲。

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唐希明介绍,中卫的北部沙区有168万亩,经过几代人努力,已治理利用面积147万亩。通过完善防风固沙体系,在北部沙区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城,“过去沙进人退,现在向人进沙退的转变,腾格里沙漠向北倒退了25公里。”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石头跑,抬脚不见踪。”上世纪90年代,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腾格里沙漠北缘的吴忠市盐池县生态环境恶劣。全县植被面积仅为13%,年均扬沙天气近百天。为了改变生态,2002年,盐池县对全县唯一特色滩羊养殖产业“忍痛割爱”,全面启动封山禁牧。5年后效果非常明显,全县植被面积达到55%;2006年开始,盐池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人工造林、草原补奖、封育修复,盐池县生态随之大变。

“经过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和封育修复,盐池县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县植被面积达到71%。”吴忠市盐池县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副主任孙果想澎湃新闻介绍盐池县防沙治沙成果。

宁夏吴忠哈巴湖自然保护区

21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负责人张玉明介绍说,现在不少游客来哈巴湖景区度假,因为这里气候凉爽,还有大面积的艾草和中药草,没有蚊子,成为了露营地的最佳选择。

由于植被得到快速恢复,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盐池县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副主任孙果说,现在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不少。

景区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了,孙果说,景区的甘草、苦豆子等中药材,是宁夏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沙芥、蒙古葱、芥菜等野菜,成为餐桌上人们喜爱的绿色食品。乘坐观光车行走在景区里,澎湃新闻发现,柠条、樟子松、榆树、刺槐、毛条,杨柴等,一眼望去,倒不觉得这里以前是一片沙漠,反而像一片森林。

盐池哈巴湖是全国第一个荒漠湿地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孙果介绍,50年间,盐池县人工造林325万亩,100亩以上的明沙丘已全部消失,一年刮风从54场,变成9场,没有沙子。先后被评为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现在哈巴湖自然保护区有护林员1000人,每年投入1400万元的管护费,管护10万亩生态植被。盐池县还种植经济作物曹杏,为老百姓增收。

文章关键词:盐池县 湿地类型 沙漠公园 封沙育草 生态经济林 沙芥 草种子 沙生植被 宁夏中卫 草方格 责编:张亚普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如何用大数据平台让“四查四补”常态化——宁夏盐池创新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11月底,宁夏吴忠市盐池县,一场雪,让气温骤降到零下10℃以下。“针对不同群众家庭生活的特殊性、扶贫数据的复杂性、帮扶措施的多样性等因素,我们科学设置了脱贫攻坚监测预警系统功能。

  • 小镇集市里的脱贫细节

    惠安堡镇位于宁夏吴忠市盐池县南部,每周六,周边村庄的村民会到镇上赶集,而这人声鼎沸的小镇集市中隐藏了不少脱贫小细节。站在集市旁的高处,还能看到惠安堡镇新建的高铁站,今年年底,西安至银川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有望开通,惠安堡便是其中一站。

  • “毛乌素变绿记”宁夏篇:众志缚沙数十载 万亩绿洲展新颜

    横亘陕西、内蒙古、宁夏三地的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那些年,毛乌素沙地边缘荒漠化日益严重,肆虐的沙漠,以每年几十米的速度向宁夏西南部灵武地区侵袭。在宁夏,有沙的地方,就有这样的“抗击沙漠的勇士”,他们向沙漠不断播种绿色,诉说着一代代宁夏人守护绿水青山的永恒誓言。

  • 黄河“甜水”润旱塬

    题:源头活水润塞上——宁夏吴忠市借“水”战贫观察 上世纪70年代起,固海、盐环定、红寺堡三大扬黄工程相继施工,奔涌的黄河水被扬高数百米,攀上旱塬成为“生命工程”。

  • 滩羊养殖户鲁大哥的幸福生活——宁夏盐池县王乐井乡曾记畔村致富脱贫纪实

    7月4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网络媒体行来到宁夏盐池县,盐池县位于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地带,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既是革命老区,也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国家级贫困县,总人口1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3万人。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