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发,共产党员,曾任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长、村支部书记,现任团结村名誉村支书。他这一辈子,说起来主要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修水渠。从60年代起,历时30年,他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
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有一个叫团结村的村子。黄大发是团结村草王坝的老支书,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决定带领村民修一条水渠彻底改变村子用水困难的问题。高山无言,却把这些记忆都深深铭刻,把这个关于信念的故事世代流传。
作者:王瑞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近代中国研究所特聘教授) 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历史上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在红旗渠的故乡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盘龙山村“独臂村支书”王生有(右)在新建的观景台上查看树木生长情况。
曾经,地处黄河流域的济源愚公村因交通闭塞而陷于贫困,祖祖辈辈土里刨食,只能看天吃饭。2009年,恰逢王屋山旅游大开发,贾海燕毅然回到愚公村,开办“天香园”大酒店,3个月便收回成本,年收入达30余万元,如愿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八步沙三代治沙人代表,第一代治沙人张润元(左一)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中)第三代治沙人郭玺(右一)(拼版图片)在八步沙,六老汉一、二代人用压麦草方格、“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办法锁住了沙海
核心提示: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定边县定边镇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一辈子都在做一件事——治沙。要治沙致富,不是仅有一腔热血便可成事,资金、劳力短缺等问题都是横在石光银面前的“大山”。
早就听说重庆市巫山县有一个靠修路脱贫的山村,我出生在太行山上,多次采访河南红旗渠,2008年汶川地震时还曾六进汶川,走过太多的高山峡谷沟沟坎坎,对这次的采访信心满满。2004年,整整7年时间,在毛相林的带领下,下庄村的“愚公”们终于在绝壁上“抠”出了一条8公里长、2米宽的机耕道。
在河南省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大峪镇三岔河村的山坡上,侧柏绿意葱茏(6月18日摄)。 新华社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林业局供图) 新华社发(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林业局供图)
2005年1月19日,开山的炮声打破了洋芋河两侧峡谷的幽静,店子坪村村民沿着洋芋河河畔,开始了“向悬崖要路”的艰辛历程。路通了,王光国又带领着村民开启致富之路,种植猕猴桃、茶叶、苹果桃等,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在店子坪村悄然兴起。
2017年,在省城工作的邱建锋,被单位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派驻临颍县石桥乡桥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村道入口呈簸箕形,沿街杂草丛生,脏乱不堪。一阵风刮过,树叶、塑料袋伴着尘土飞舞。入村第一眼,桥南村便留给邱建峰这样的印象。
” 长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李保国最了解学科的前沿、农村的需要、果农的期盼。为纪念李保国,乡亲们在核桃种植基地专门建设了李保国科技馆,并高高矗立起他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