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宗宽
这段时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馆长王献本忙得团团转。博物馆开馆在即,各种准备工作千头万绪,包括一批“国宝”将集中布展亮相,容不得半点马虎。
二里头遗址被誉为“华夏第一王都”“最早的中国”。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集中展示夏代历史、二里头遗址考古成果、夏文化探索历史、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的专题遗址类博物馆,建设过程备受社会关注。
王献本介绍说,自2017年6月工程奠基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省委、省政府和洛阳市委、市政府对博物馆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博物馆与建设单位及各部门分工协作,挂图作战,通过抢抓工期,高质量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装修装饰、竣工验收及文物调拨展陈等工作,确保了如期开馆。
作为博物馆负责人,王献本对馆体整体设计非常自豪。他介绍说,博物馆以二里头所处的洛河台地为灵感,外观以做旧的铜为主要材料,像一座“破土”而出的宫殿,寓意“最早的中国”诞生。此外,博物馆大量使用夯土和紫铜装饰,让这座博物馆显得与众不同,给人带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为了完整展示夏文化脉络,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此次共展出文物2000多件。其中,以二里头遗址60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为主,还有“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办公室提供的一批珍贵资料。此外,蚌埠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也提供了许多重要文物。
王献本说,文物布展可是精细活、技术活。为了确保展出质量,工作人员从库房小心拉出文物、开箱、检查核对文物清单、比对位置、上展台。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座位”,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事先讨论修改多次后确定的陈列大纲,一件件对号入座,再进行精心设计,力求呈现给观众最好的观赏感。
为让观众“零距离”感受“最早的中国”魅力,博物馆还通过大型浮雕、沙盘、VR体验、互动游戏、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呈现展品的历史背景等信息。此外,博物馆内还设置开放性的文物修复区,观众可以隔着玻璃看到文物修复人员现场工作,近距离感受文物“重生”的全过程。
王献本说:“今年是二里头遗址发现暨科学发掘60周年,特殊时刻,作为展示‘华夏第一王都’平台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开馆意义非凡。”在他看来,博物馆开馆对于保护和展示二里头遗址发掘成果,传播河洛文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 介绍,从发掘现场带回来的破碎的陶片、以及不起眼的土壤,都是一把窥探历史的钥匙。5G智慧+也将应用到二里头遗址公园的展览中,通过虚拟建模,实现AR看展
(记者 阚力)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博览会)16日在北京启幕。展馆上述板块内,通过“云端”重点展示二里头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发掘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择中建都的理念。
(记者 孙自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走向世界、融通国际”“下一步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二里头考古规划”“二里头遗址考古迫切需要加强力量扩大规模,发掘更多夏文化的信息和证据”…… 陈星灿研究员主持座谈会。
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和宫城、都邑中心区主干道网以及官营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文物数万件。记者了解,去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越来越多人有机会领略赫赫夏都风采,亲身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精粹与巨大张力。
7月17日,省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我省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
6月18日,省长尹弘深入洛阳市,就文物保护利用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调研。要加快推进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工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文物展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安摄 49岁的顾万发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领队。河洛古国已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表明中华文明从起源阶段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性。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原标题:《河南淮阳发现中国最早的车辙 将我国用车历史提前至少500年》“由于无法对车辙痕迹直接测年,研究人员根据打破有车辙路面的龙山时期墓葬的测年数据判断,路面以及车辙的使用距今至少420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夏代车辙,将我国用车的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
“对中国考古学而言,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如今考古、文献史学、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证据使猜想冲破迷雾,夏朝从传说迈入信史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