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夏都”二里头:六十年,再探索(文明密码)

2019年10月29日09:3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034

  参观者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细看陶器。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为期两天的“纪念二里头遗址科学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了,但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对夏文化的探索显然并不会因此而降温。

  1959年,古史学家徐旭生依据文献线索在河南寻找“夏墟”时,发现了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由此开启了考古学界对二里头的发掘和研究。在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紫禁城”、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铸铜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双轮车辙……迄今的发掘和研究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探索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遗址。

  会议期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定名也是关注的热点。李伯谦、王巍等多位专家表示,根据现在的考古研究和文献资料,将二里头定性为夏都遗址是合适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指出,先秦文献多次提到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在洛河、伊河一带。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与夏代中晚期基本相合,主要分布区域在今河南省中西部,东起豫东的杞县,西到关中东部,北以沁河为界,与文献记载的夏代疆域大致相合。

  在博物馆里可以见到二里头文化的许多标志性文物。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鼎、尊、爵、觚、盉等陶器,爵、钺、戈、鼎等青铜器,钺、戈、刀、璋等玉器,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礼器系统,也反映了相当高的社会复杂性,奠定了二里头遗址在整个二里头文化中的中心地位。

  绿松石龙形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著名文物之一,在博物馆中展示了它的复制品。2002年春,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一座贵族墓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整器长约70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这件龙形器显示了二里头高超的绿松石器制作工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邓聪通过对贾湖遗址及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进行分析,推测8000至9000年前绿松石已经在黄河上游和下游出现,在青铜器时代达到最高峰。

  科技考古对于二里头遗址的研究一直引人注目。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张雪莲通过对二里头遗址34例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指出,二里头的人群以碳四植物(主要指粟)为主食,属于一般旱作农业区人群的食物特征。研究员赵志军根据二里头遗址浮选结果判断,遗址出土水稻遗存所占比重超过了黍、接近粟,这可能与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收取贡赋有关。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从二里头都邑的礼制遗存观察到了两次大的礼制变革。第一次礼制变革大约发生在二里头文化第二、三期之间至三期早段。宫城从无到有,宫殿区建筑从多进院落到成组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基址。礼器方面,则是在最早的空腔铜礼器——铜铃加绿松石镶嵌器的组合之外,变陶爵为铜爵,开启了青铜酒礼器为核心的时代。第二次大的礼制变革发生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的早、晚段之间。若干大型建筑工程局部受损,新建者都依托于既有建筑,而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则延续使用。最令人瞩目的是出现了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包括酒器斝、封顶盉、觚、食器鼎等礼容器和戈、钺、长身战斧等礼兵器。墓葬所见青铜容器和玉器等礼器的数量和质量均超过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至四期早段。这样的观察对于研究夏商分界意味深长。

  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坦言,二里头已开展过田野工作的区域分布尚不全面、不均衡,对遗址钻探、发掘的空白点还比较多,持续的考古工作依然是今后长期的重点。

  碳十四测年数据显示,二里头文化延续的年代仅有300年左右,与《竹书纪年》中所说471年的夏代纪年仍有不小的差距。很显然,二里头文化包含不了整个夏文化。年代稍早于二里头文化又与其文化特征最为接近的是新砦文化。今年也是新砦遗址发掘40周年,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魏继印等学者认为,新砦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来源、打开“早夏”之门的一把钥匙,值得更深入的考古和研究。

  应该说,之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均在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解决了一些问题,也遗留了一些问题,更提出了很多新问题。相信以此次二里头发掘60周年纪念为起点,夏文化的探索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文章关键词:二里头遗址 夏都 二里头文化 夏商王朝 再探索 夏文化 礼制 密码 出土 紫禁城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60年才发掘不到2%,河南最“野”考古遗址!任何一个发现都可能改变历史课本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 介绍,从发掘现场带回来的破碎的陶片、以及不起眼的土壤,都是一把窥探历史的钥匙。5G智慧+也将应用到二里头遗址公园的展览中,通过虚拟建模,实现AR看展 

  • 二里头遗址等最新发掘“云端”亮相深圳文博会

    (记者 阚力)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云上博览会)16日在北京启幕。展馆上述板块内,通过“云端”重点展示二里头遗址、双槐树遗址等发掘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择中建都的理念。

  • 聚焦夏文化研究传播 专家学者研讨加强二里头遗址考古

    (记者 孙自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二里头遗址考古和夏文化研究走向世界、融通国际”“下一步要按照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二里头考古规划”“二里头遗址考古迫切需要加强力量扩大规模,发掘更多夏文化的信息和证据”……  陈星灿研究员主持座谈会。

  • 在夏都二里头,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精粹

    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和宫城、都邑中心区主干道网以及官营作坊等重要遗迹,出土文物数万件。记者了解,去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和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越来越多人有机会领略赫赫夏都风采,亲身感受中华早期文明精粹与巨大张力。

  • 河南省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 王国生主持会议并讲话

    7月17日,省委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我省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

  • 尹弘在洛阳调研文物保护和脱贫攻坚工作

    6月18日,省长尹弘深入洛阳市,就文物保护利用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调研。要加快推进遗址发掘保护利用工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文物展示方式,让文物活起来,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 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不排除是黄帝时代都邑所在|草地周刊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安摄  49岁的顾万发是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领队。河洛古国已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表明中华文明从起源阶段就具备开放包容的特性。

  • 河南巩义发现5000多年前“河洛古国” 不排除是黄帝时代都邑所在

    5月7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明中心,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 淮阳发现中国最早的车辙 将我国用车历史提前至少500年

    原标题:《河南淮阳发现中国最早的车辙 将我国用车历史提前至少500年》“由于无法对车辙痕迹直接测年,研究人员根据打破有车辙路面的龙山时期墓葬的测年数据判断,路面以及车辙的使用距今至少420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曾发现夏代车辙,将我国用车的历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

  • 求解中国考古学“哥德巴赫猜想”——跨越60年的夏朝探寻

    “对中国考古学而言,夏的存在长期被视为‘哥德巴赫猜想’。如今考古、文献史学、测年技术等多学科证据使猜想冲破迷雾,夏朝从传说迈入信史阶段。”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说。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