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周玮)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山东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等20家单位12日联合举办古籍数字资源共享发布活动,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7200余部(件),免费服务大众阅览和学术研究。
本次活动是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第四次联合发布,也是参加单位最多的一次。数字显示,目前古籍资源发布总量已超过7.2万部(件)。
据了解,全国古籍“摸家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省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国古籍普查完成总量260余万部另1.8万函,2315家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登记工作。随着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不断推进,古籍普查登记数据将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陆续发布更新。
国家图书馆有关负责人表示,古籍保护的目的在于利用,古籍数字资源的在线发布与共建共享,开创了古籍服务新模式,使社会大众和研究者可以足不出户浏览古籍资源,在有效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矛盾的同时,极大地促进古籍传播,为中外学者方便地研究古籍提供便利。
近期,图书出版界积极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谋划“十四五”新开局做了大量准备。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以全会精神为引领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使命,以建设新型主流出版传媒集团为目标,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周文彰在主题分享时表示:“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展览资源,创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路子。
西藏古籍普查工作人员在世界文化遗产罗布林卡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资料图片)。新华社发(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供图) 西藏古籍文献数字化提速 大批珍贵藏文古籍近期实现“云阅读” 西藏古籍普查工作人员在西藏日喀则市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2017年6月20日摄)。
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留存了浩如烟海的古籍。今天,古籍整理出版的新局面,让中华古籍焕发着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也让人们更好地去追索中华文明之根、探寻中华文化之源。“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工程被誉为“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近年来古籍普查范围不断拓展,刷新了人们对少数民族古籍数量和分布的认知,也让这些古籍有机会被更好地整理修复和保护利用。修补残损的书页、翻译艰涩的文字、发布在线阅览的资源……一本本“天书”中记载的少数民族文化密码由此解开,中华文化的图谱更加完整、清晰。
光明日报记者 杜羽《十年,哈佛燕京图书馆中文善本特藏数字化终完成,5.3万卷全部无偿共享,一键直达》,这篇发布于2017年8月的微信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与国家医保局保持密切沟通,共同推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政策落实落地,逐步扩大纳入医保支付的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范围。
新华社上海9月21日电(记者贾远琨)9月21日1时21分,东海救助局接报,蒙古籍集装箱船“WANWAH”轮进水倾斜,船上15名船员遇险。经紧急救助,15人全部获救。
在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清洁珍贵藏文濒危古籍文献(9月12日摄)。
在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清洁珍贵藏文濒危古籍文献(9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在西藏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查看白嘎寺距今500多年历史的珍贵藏文濒危古籍文献(9月12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