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吉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朱长振文图
水系成线,沼泽连片,水禽群飞。11月11日,大河报记者跟随2019“走进黄河”集中采访团来到洛阳市吉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看到保护区内水系环绕、林草丰茂、沼泽连片、水禽群飞的湿地滩涂景观基本形成,俨然成了“候鸟栖息天堂”。
黄河湿地生态公园,吸引候鸟栖息
冬日暖阳下,清澈的黄河水沿着黄河古道静静流淌,大堤上,人们自在骑行。漫步在吉利黄河湿地公园的栈道上,鸟群时而飞过。
这一番景象,对于吉利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杨永锋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从2016年开始,他从早到晚都要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摄影器材观测鸟类。
“原来的鸟类没有这么多,随着湿地公园的生态越来越好,我们已经监测到了248种鸟类。”说起鸟,杨永锋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这几年间,他自己用相机记录下的鸟类就有116种,苍鹭、斑嘴鸭、豆雁、白鹭、大鹁、黑鹳、天鹅,都成了相机镜头里的“常客”,用他的话说,“天鹅在这里都不稀罕。”
杨永锋说,现在湿地公园已有38种国家一级、二级鸟类保护动物,鸟的数量超过了8万只,“越来越多的候鸟来这里栖息过冬了。”
按照规划,吉利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面积将达到25平方公里,着力建设集湿地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呈现与黄河文化展示等为一体的生态保护区。
保护黄河,清理“四乱”不手软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清理“四乱”势在必行。
吉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在吉利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绵延着多处鱼塘,水生态遭到不同程度污染。近年来,吉利区政府将这些鱼塘全部进行了清理,通过疏通老河道、勾连鱼塘、修筑湖中岛,形成了长8330余米的三条水系,水域面积达到3253亩,16湖25岛分布其中。年引水量5000万方的湿地生态供水工程投入使用,2900余米的淤灌渠修复改造完工,确保了吉利黄河湿地25平方公里全域内四季始终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
此外,吉利区还严厉打击私搭乱建、采石挖砂、电鱼捕鱼等各种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全面整治了湿地保护区内50个人类活动点,依法取缔了9家大型采石、采砂企业,清运砂石120万方。通过湿地环境综合整治,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约42万平方米,投入补偿资金8900余万元,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12月6日,省委书记王国生、省长尹弘、省政协主席刘伟等省领导在郑州市与干部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11月24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监测巡护过程中,在灰鹤种群中观测到一只体态优美的白色大鸟。据悉,全世界鹤类共有15种,其中,中国有9种,在郑州黄河湿地观测到的有4种: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
11月24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监测巡护过程中观测到在灰鹤种群中有一只体态优美的白色大鸟。经过确认,该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在郑州黄河湿地属于首次发现。在郑州黄河湿地观测到的有4种,分别为白鹤、白头鹤、白枕鹤和灰鹤。
滩地岸边,一花一草,一木一叶都是风景,黄河生态廊道的幽静展露无遗。” 贵州日报记者周雅萌,第一次来到郑州惠济区登高远眺黄河,“尽览了黄河之美、黄河之雄、黄河之奇,这一切都让我震撼。
黄河,既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近年来,新安县委、县政府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沟域经济,让老百姓守着黄河过上了好日子。
新华社郑州10月31日电题:从“四乱”突出到生态修复 黄河渐成中原“绿飘带”基于黄河深厚的文化、生态禀赋,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新华社郑州10月31日电题:从“四乱”突出到生态修复 黄河渐成中原“绿飘带”基于黄河深厚的文化、生态禀赋,河南省委省政府围绕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提出打造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郑州黄河滩地公园是黄河郑州段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展示黄河自然景观、生态保护、文化特色和高质量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黄河滩地公园近期投资约13.5亿元,重点建设慢行系统骨架、黄河滩地保护核心区生态修复、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区。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政府持续推动黄河生态治理工作——打坝绿化水土保持、小浪底等工程调水调沙……经过长期努力,当地黄河决口得到有效治理,黄河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封市东护城河留芳园段一景 东护城河文化景观带的形成,是开封市“一渠六河”项目建设成果的一个节点。
“白露,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51岁的马朝红一如既往地扛着她十多斤重的高倍照相机奔跑在黄河湿地,追逐着鸟儿们动人的身影,期待着一年一度与侯鸟们的“黄河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