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常州11月21日消息(记者孙冰洁)梅林芳草地,东南稻香村。
梅林,位于江苏常州西夏墅镇的一座古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建于500多年前的孔庙、200多年前的东林寺和150年前的古戏楼,走进梅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江南特有的美丽乡村图景:民居与绿化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常州梅林村打造的“匠心铺”外貌(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这里,是江苏省最美乡村,也是全国美丽宜居乡村。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美丽乡愁,鼓得起村民的钱袋子,古村梅林靠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之路。
梅林村由丁村、戎家村、梅林村于2013年合并而成,涉及35个自然村。合并前,这3个村都是出了名的贫困村,村级经济平均年收入不足30万元。
2014年,梅林村借助现代农业、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加大对道路、桥梁、绿化和产业的投入,建设健身广场、安设村口公共设施、配置村道路灯、投建生活污水处理设置……
梅林村内村民种植的草皮(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每动一草一木,都涉及村民的利益,需要大家配合。村党总支书记吕小燕告诉记者,在梅林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搞大拆大建,通过理水、优路、整屋、调地、改善环境,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村民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不仅保留了一些原有的老、古树,还在村民的门前屋后、沟塘、道路等处遍植香樟、紫薇、黄杨等树木,做到一年四季、季季见绿;每户村民家中都铺设了雨污水管道,所有生活污水全部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了生活污水零排放;拆除了破旧民房,推进实施“穿衣戴帽”工程,组织村民按照不同风格、特色进行旧房原地综合改造了485户。
村民正在对草皮进行捆扎(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全新打造的匠心铺,集合了当地的虎头鞋、剪纸、箍桶、竹刻竹编等传统技艺项目,窗外是一小片油菜花田和一排民居,而屋内,甚至是一个角落的摆件都很讲究,原汁原味地还原了水乡人家的韵味。
梅林村匠心铺内的本地工匠正向游客展示其所做的手工艺品(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要想持续发展,不能没有产业。以产业转型为途径,梅林村大力推进草坪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以“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成立绿野草坪合作社,推动草坪规模化生产,探索建立草坪销售网站,打造梅林村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
据吕小燕介绍,梅林村的草坪生产,最初从100亩试种,现在已发展到6000亩,全村从事草坪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全村总农户的70%,实现销售收入近6000万元,亩均纯收入达1.2万元以上。
梅林匠心铺内陈设的村民作品(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七十多岁的村民老丁告诉记者,村里大多数人家的土地已流转,每户不仅可收每亩1000-1200元的租金,还可在草坪合作社干活,一天能挣100-200元,再加上集体经济一块,不用外出打工也可过上好日子。
村民丁奶奶与其手工缝制的虎头鞋(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从抓特色产业到乡村旅游,梅林村不断拓宽富民之路。村委专门组建两支长效管理队伍,一支是垃圾清扫保洁,做到日产日清;另一支是绿化管理,及时巡查,定时修剪树木,确保树木有形、完整。整个日常管理细化到绿化美化、水面清洁、垃圾清运、日常保洁等各个方面,建立完善“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统筹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进一步提高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标准化和保洁队伍专业化水平。
11月20日上午,“乡村振兴在行动——走进江苏”的专家记者一行来到了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近年来,梅林村大力发展草坪产业,全村从事草坪主导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量的70%,2018年实现草坪产业销售收入6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持续增长。
见习记者 胡建霞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梅林村村史馆 草坪可能在很多游客眼中仅仅是普通的风景,而在梅林村民眼中的草坪却是可以发家致富的产业。
编者按: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主办,光明网、江苏省委网信办承办的“乡村振兴在行动——走进江苏”主题线下活动启动。从普通村庄发展为一个“示范村”,关键在于梅林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见习记者 胡建霞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梅林村村史馆 草坪可能在很多游客眼中仅仅是普通的风景,而在梅林村民眼中的草坪却是可以发家致富的产业。
编者按: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主办,光明网、江苏省委网信办承办的“乡村振兴在行动——走进江苏”主题线下活动启动。从普通村庄发展为一个“示范村”,关键在于梅林紧抓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走出一条特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