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黄南同仁县
文化扶贫结硕果(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姜 峰 贾丰丰
白雪覆盖间,隆务河潺湲。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龙树画苑,就坐落在这条黄河支流的东岸。
采访当天,记者正赶上一场学员的婚礼。穿上新藏袍、系上红腰带,一条条哈达载满祝福……新郎桑杰卡,来自同仁县保安镇麻巴村,学画唐卡6年,即将出师,去年工资领了近6万元,帮助全家人顺利脱贫摘帽;新娘朋毛吉,从尖扎县远赴此地,学到了手艺,收获了爱情。
在盛装出席婚礼的一众学员中,23岁的桑吉措普通话尤其流利。前几年,桑吉措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补贴家用,桑吉措在家里自学唐卡,“可怎么也画不精,更别提卖得上价钱。”
2018年,唐卡扶贫车间落地龙树画苑,在扶贫工作队和村委会的推荐下,桑吉措和弟弟成为首批参加培训的学员。
2019年,姐弟俩领到了4万多元工资。一家人顺利脱贫,在县城买了房。
截至目前,黄南州依托热贡艺术这个独特优势资源,已建成唐卡、堆绣、泥塑、雕刻4个文化扶贫产业园创作基地,培育大小文化企业400余家,在此基础上建成文化扶贫车间78家,吸纳2215名贫困人口稳定就业。
春节期间,许多学员放假回家,但桑吉措选择留在龙树画苑。“每天画一点,多学一点是一点。”她说:“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自己的画院,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近日,第八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名单公布,64家基层文艺院团被授予先进集体称号。达州文艺帐篷轻骑队队员 谭仕海:就我个人而言,只要我能上班一天,我就永远是帐篷队的一员。
”在四川阿坝州茂县羌绣传习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李兴秀谈到羌族文化时,她告诉记者,羌族文化十分丰富。李兴秀介绍,茂县现有7个培训基地,有24000多人在培训基地学习羌绣的刺绣、图案、针法等技艺。
在四川绵阳安州区秀水镇青松村每月的“扶贫赶集日”上,村委会的大院里一派热闹的景象。为了打开当地农副产品的销路,今年初,青松村在安州城区开设了爱心扶贫超市,将村里的各类产品稳定销往安州城区,“从4月份开业至今,爱心扶贫超市已经为村民们带来了20万元的收入。
11月5日至7日,“决战决胜谱新篇·文化扶贫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走进四川绵阳市北川县、安州区,阿坝州茂县、汶川县等地,探访当地文化扶贫工作成效。同样在茂县,省委网信办的定点扶贫项目已于2019年收官,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8人全部实现脱贫。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山里劳动,是一株被连根拔起的茶树救了我。如今,由吴红发起成立的振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出社员10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
走进永昌镇精品农业公园,一张巨大的示意图向游客展示了当地精品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总体思路,西北方是枇杷主题公园,东北方是研学旅行公园,西南方是现代农业公园,东南方是蓝莓主题公园,最南边是生态水果公园。
已是深秋,坐落在半山腰上的石椅羌寨依然掩映在满山绿叶之中。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支部书记陈爱军说,在文化旅游的推动下,石椅羌寨的游客量日渐增长,歌舞迎宾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探访绵阳北川文化扶贫:在非遗中找到致富之路 2010年以来,吴红创立的北川振兴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10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带动周边村致富668户,恢复古茶树1500余亩。
新华网发(蒋楠 摄) 在“红坊”谷芽糖生产车间,长期动态聘用了3名贫困户劳动力。汝城县驻沙洲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黄飞介绍,“接下来,我们还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接待能力。
蒸水河畔,船山故里。文旅美乡、文旅兴业、文旅富农、文旅兴县,衡阳县旅游扶贫已累计实现510户1310人脱贫致富,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