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野味,就要远离陋习。管住嘴,是必要的事,但并非易事。管住嘴,就是与一些地方长期的饮食习惯作较量、与当地的饮食习俗作斗争、与自己的饮食味蕾作切割。
长期以来,不少人有“吃什么补什么”的错觉,有“吃什么养什么”的误区,有“吃什么治什么”的谬解。甚至有人不明就里地以为,野味代表着“新鲜”,野味能够治病,野味可以带来刺激,诸如吃猫能提振精神、吃蛇能强健身体、吃鼠能美发生发等说法。以讹传讹、美化包装、凭空而来的理由,无一例外地为这一不生态、不健康的陋习提供了反科学的说辞。
管住舌尖,就要杜绝侥幸。食要分材,不能什么都吃,也不是什么都能吃。很多野生动物之所以被端上餐桌,并非真是美味佳肴,往往是因为一些人抱着新奇、刺激、万一有奇效的侥幸心理食之。殊不知,因为口腹之欲,极有可能把潜在的病毒释放出来,把珍稀动物逼近灭绝。杜绝任何对野味的贪婪和侥幸心理,管住舌尖就能让人与自然都有“活路”。
野味不能放纵,“野蛮”更不能放任。禁食野味就是承接文明。有些人、有些地方把野味视作特色资源,甚至包装成一种饮食文化,折射出粗放低俗的生活观,必须摒弃。
古人谈饮食文明有“五戒”:戒纵酒、戒耳餐、戒目食、戒强让、戒暴殄。古人观念照进现代生活,既要除饮食之弊,又要兴文明之利。现代人要有现代人的样子,要有现代生活的风范。禁食野味,管住嘴,也要“迈开腿”,从制度、规则与文明出发“起而行之”,再难都不能松。
越是难禁,越应该禁;越是难管,越应该管。禁,强力地禁,管,彻底地管。在这个问题上,就得来一次 “一刀切”。
【相关阅读】
人民网三评“禁食野味”之一:管不住嘴,就会要命
记者从广东省林业局了解到,根据今年3月底新修订《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野生动物保护省级地方性法规修订的省级行政区。半年来,广州、深圳、珠海市先后出台禁食条例,汕头等14个地市出台禁猎和禁食通告,并大力推进禁食野生动物后续处置补偿工作,广州等18个市已制定退出处置方案或指导意见。
到今年年底前,竹鼠、果子狸、豪猪、鸿雁等45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人工养殖繁育行为,全部关停。对竹鼠、果子狸、豪猪等45种野生动物,要积极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
为指导养殖户合法合规经营、有序有效转产转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日前对64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确定了分类管理范围。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9日说,对竹鼠等45种野生动物,要积极引导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
郑州今日限行:3和8。映象网带你看不 一样的新闻……
更勤洗手了、习惯戴口罩了、采用分餐制了、不吃“野味”了、游玩先预约了……多数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深圳成为内地首个立法禁食猫狗城市。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表示:猫狗作为宠物,与人类建立起比其他动物更为亲近的关系,禁止食用猫狗等宠物是现代人类文明的要求和体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以及由此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的巨大隐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动物保护人士和基层干部认为,野味消费群体庞大,盗猎利润惊人,是导致野生动物盗猎犯罪屡禁不绝的根源。
3月11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推进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贯彻实施。
一律停止受理以食用为目的猎捕、出售、购买、进口野生动物等活动的行政许可申请;一律停止为食用目的出售、运输野生动物等活动……3月11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安徽省林业局副局长齐新介绍了安徽省为落实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制度采取的相关措施。 安徽省将对以食用为目的从事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经营利用机构,开展一次彻底检查整顿。
关于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渔业、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监督管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