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融媒热头条 > 正文

直面病毒 与死神抢夺生命 总台记者独家探访疫情前线插管小组

2020年02月29日22:5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5034

  如果你在四万多名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中做个调查,哪项治疗最危险?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气管插管。当患者的口腔、气管开放的瞬间,病毒会随呼吸喷涌而出,弥漫在医生的面部和全身周围。由于感染风险极大,在经过了多次请求后,武汉协和医院终于同意记者跟踪拍摄。请随我们的镜头,深入污染重区,跟随一支小分队,见证他们的惊心动魄。

  △视频:直面病毒 与死神抢夺生命

  直面病毒 与死神抢夺生命

  对52岁、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和并发症的重症病人进行插管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

  现场负责插管的医生正在给病人提供着氧气,示意麻醉医生可以开始推药。

  麻药起效后,插管医生要用最短时间,把喉镜插入,寻找导管进入的空间和位置。这个动作会让病人气道直接开放,从打开病人口腔的那一刻开始,病毒就开始扩散,插管医生要尽可能快地完成全套流程。

  一般插管在3到5分钟内完成。但是对于缺氧耐受力差的肺炎重症病人来说,要尽量控制在两分钟之内。

  =

  现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陈向东:别动,我看一下她的脉搏氧(饱和度)究竟多少。

  记者:哪个指标说明很好了?

  陈向东:看一下这个脉搏氧,脉搏氧 (饱和度)100%,心率73,心率很规整,非常好。

  与主治医生交集之后,插管小组又要赶赴下一个病房。

  △独家探访:走进插管小组

  即使有危险 也要往前冲

  插管的两分钟是直面病毒,但是整个过程却是医生们在用自己的沉着、镇定,专业能力,跟死神的较量。在武汉市协和医院西院的这个插管小组共有16名医生,他们穿梭在住院楼里的每个病区,负责整个病区的所有病人的插管工作。这是一群怎样的医生?

  我们是医生 必须往前冲

  在医院办公室,我们见到了当天值班的插管医生们。

  现场

  记者:家人不同意的情况下,怎么说服他们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 聂冰清:我们是医生,这种时候我们不往前冲能怎么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 宋丽敏:这件事我家人听我的。因为我是一名医生 能够用自己的专业做些事情,还是让人觉得特别有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 林肯:也没有说不让去,而是跟我说一定要做好防护,我的外婆是个老的妇产科医生,她还在教我怎么做防护。

  不做英雄 愿做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

  在现场记者了解到,这个团队的组建只用了20分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陈向东:虽然风险很大,我们的大家也很积极,但是我们不想没有科学的精神去做一些无谓的牺牲,我也不想当英雄,我想我们大家当一个非常优秀、负责任、合格的麻醉医生和医务工作者,这就够了,每个人安安全全。

  每次进入病区前,插管小组的成员都要相互帮助,三级防护服的基础上,用胶布缠住每一个接缝,不让皮肤有任何暴露,最近,他们多了一个新装备——体型巨大的正压呼吸头套。

  现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 陈向东:绝对担心,我们麻醉医生自身都知道风险很高,不止我担心,每个队员担心,每个人身后的家庭、妻子、儿女、父母都担心。

  记者:你跟病人离得这么近,感受到她呼吸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 王丽:因为我们插管本来就是一个很紧急的情况下,没有什么觉得害怕。后来想还是会害怕,可能会让自己受到一个比较高风险的暴露,但是也会安慰自己,因为我们防护措施还是做的比较好的。

  在个队伍当中,大部分的医生都是像王丽一样的年轻人,八零后,九零后居多。时间仓促,他们至今没有一张集体照,只有第一天到达住宿酒店后,部分医生的合影。

  插管过程

  病人醒来后或许不记得

  但就是他们

  在最紧急的时候

  为病人送上氧气

  我们用镜头拍摄下了

  每一位当天当班的插管医生

  医生说

  (总台央视记者 肖振生 任永蔚 朱慧容 周琨 )

  (编辑 杨晓晗)

文章关键词:八零后 正压呼吸 病毒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死神 麻醉科 总台 病区 喉镜 心率 责编:王江龙
5034

相关阅读 换一换

  • 坐着高铁看中国丨25岁,他第一次坐上火车去拉萨……

    翻越唐古拉山,青藏铁路便进入了西藏藏北地区。2008年,在青藏铁路二期开通两年后,扎西顿珠才第一次坐上火车,去到拉萨,那年他二十五岁。西藏那曲市安多县措玛乡龙那村党支部书记 扎西顿珠:到了拉萨,我才发现我们牧民世世代代放牧,很难和外界接触,这样下去我们会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 【中国稳健前行】“文化”赋能“全面小康”

    内容摘要:从当初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是逐步深化的,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对于“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作用的深刻把握。

  • 媒体:为人父母,要不要“持证上岗”?

    5月26日,“建议父母持合格父母证上岗”冲上微博热搜,迅速引发热议。所有娇纵行为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孩子成功逃避某一必要的职责,为了息事宁人,父母越来越多地违反秩序要求。

  • 【青春的样子(2)】全国人大代表黄玉梅:战疫归来再出发

    全国人大代表 安阳市肿瘤医院工作 一直从事的重症护理专业 

  • “防疫宅”,你get了哪些新技能?

    ”——by网友韩阿姨  虽然人们“防疫宅”出了各种新技能,坚守中却映照出了共同的心情,抗击疫情,同心协力。同是“封城”,纽约时报猛踩中国20分钟后狂赞意大利  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编辑:范丰辉责编:马学玲

  • 护士长赵培玉:重症病房里的“细节控”

    作为国家队的成员,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已经在危重症病房战斗一个多月。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护理组组长 赵培玉:这些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变化非常快的。

  • 【你有多美】#武汉日记#抗击“非典”小汤山队员讲述——17年后,我又来了!

    我是李利,南方医院惠侨医疗中心护长。我也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与患者相处融洽,战友们就像兄弟姐妹一家人。(根据南方医院援鄂护理团队李利护长口述,由医疗队员、南方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肖冠华整理)

  • 未来网评:原来长大,可以在一夜之间

    ”新冠肺炎疫情凶猛,但中国青年与全国人民一样众志成城,这“一夜长大”之间,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青年的硬核力量。”只要我们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一夜长大的“孩子”必会成为国之栋梁,中国必会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 就是这座大桥,给咱中国人争了气!

    ”  图/1960年1月18日,长江大桥主体工程正桥桥墩开工,正桥9号墩钢围笼浮运下水,大桥建设全面启动。图/在那个年代出生的“桥二代”许多都叫“长江”“大桥”,有的干脆就叫“桥墩”“钢梁”“铁柱”。

  • 谢谢你们 感动中国

    六个字铁骨铮铮 以血肉挡住危险 哪怕自己坠入深渊 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 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 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 你听 那嘹亮的军歌 是对英雄的礼赞 守岛卫国民兵夫妇 王继才、王仕花 

慢新闻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网传四川音乐学院封校?川音:假的!

推荐视频

i新闻

新闻推荐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