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宇文利
抗击新冠肺炎是一场战役,也是一场大考,考验的不仅仅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也同样考验着国民的素养和心态。在抗疫战争中,党和政府运筹帷幄、全力动员,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国际社会也对此广泛赞誉。
不过,在防控疫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不科学的现象和非健康心态,也暴露了当前我国国民在素养和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其情其景叫人担忧,也令人深思:有人对网上的信息不加分辨和思考,甚至偏爱盲信私下流传的小道消息,趋之若鹜;一听到某种药品是所谓“神药”,就疯狂抢购;一听到城市要封闭管制,就囤积居奇;有人生怕受到感染,求签贴符,烧香拜佛,祈求玉帝王母显圣显灵,保佑自己平安无恙;有人不遵守政府和专业机构提出的防控要求,任着性子游走闲逛、胆大妄为扎堆聚集;有人不能正确看待疫情,一听到有人染病就惶惶不可终日,过分恐惧,胡乱吃大量的补品补药,结果反引发其他疾病;还有人在居家隔离期间不注意科学生活和作息,黑白颠倒,胡吃海塞,搞坏了身体……凡此种种,折射出我们仍需要提高科学素养、培育健康心态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要求,对于我们开展科学教育、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培育理性健康的国民心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在防控疫情的战斗中,或者在疫情过后,我们到底该怎样提升文明优良的科学素养、培育理性健康的国民心态呢?笔者认为,从科学素养与健康心态相结合的角度看,有以下几个方面不但重要,而且必要。
一是要学习科学知识,养成重视科学、爱好科学的习惯,在疫情面前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盲目起于愚昧,惶恐源于无知。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和科学知识,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很多人容易走错路、遭蒙蔽,甚至自欺欺人的原因。那些在疫情面前“无所谓”或“太过所谓”的众生相,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疫病和疫情,而是被许多外在的芜杂消息裹挟着,甚至被幻象和假象牵着鼻子走,因而也就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采取科学的行为。科学是文明的标尺,一个健康的国度、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现代的国民,是不应该也不能够与科学隔离开来的。为此,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措施,及时发布科学信息和科学举措,为民众提供充分的科学指导,激励民众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道理,提高科学素质。另一方面,民众自身也要主动地提升文明素养和科学素质,要积极地走近科学、拥抱科学,通过常看科学书籍、参观科学展览、关注科学事业、参与科学活动,养成重视科学、爱好科学的习惯。当人们头脑中的科学知识增多了,社会上科学常识普及了,人们就会在疫情和类似的灾难面前多一份安心,多一种稳定,就能够更好地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做到稳健冷静、有条不紊。
二是要坚守科学精神,养成忠于科学、捍卫科学的习惯,在疫情面前保持自尊自信的心态。哲学家黑格尔曾说,精神是伟大和崇高的德性所决不能缺少的。学习科学知识固不易,然而坚守科学精神更不易,因为科学精神已经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信念和信仰问题了。科学是文明的灯塔,可以检验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和文明水平。不仅仅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和很多场合,仍有不少人平时不爱护身体、不讲求卫生、不文明饮食,更有甚者追求超级刺激享受、嗅寻有悖伦理的饕餮盛宴,而一旦疫患来袭又变得草木皆兵、仓皇失措。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钟南山、王辰等院士专家之所以成为人们健康的“守护神”,与他们对于科学精神的信仰以及在科学支撑下的尊严和威信是分不开的。科学精神的实质是尊重规律、客观求真,实事求是,其实也就是对外部世界、现象和事件的深刻洞察与理性把握。坚守科学精神就是要通过环境营造、政策导向、体制规范和行为约束让人们养成忠于科学、捍卫科学的习惯,让科学真理的光芒普照大地,照亮人们的思想园地和思维空间,获得自尊自信的精神力量。抗疫之时,当人们眼见中国制度发挥出强大优势来调配资源、强力抗击疫情时,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动与信任会油然而生。同样,当一个民族拥有了趋赴科学真理、坚守科学精神的习惯时,其民众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尊自信的心态,拥有了赢得尊重、赢得信任的魅力。
三是要掌握科学方法,养成运用科学、践行科学的习惯,在疫情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社会生活和实践是思想与方法的结合体。在疫情发生时,如何积极面对疾病、如何健康生活不仅是对人们思想认识的考验,也是对人们思维能力的考验。科学是诊治愚昧的工具,也是传播文明的良方。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抗击疫情必须依靠科学,也只能依靠科学。从快速基因测序到迅速分离毒株,从清盘染病人数到分级分类诊疗,从挽救罹病患者到协调求治资源,防控疫情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科学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抗击疫情之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方针。随着防控疫情的进展,为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党中央又做出部署,要求把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对防控分区分级管理,对生产精准复工复产。可以说,抗击疫情需要稳打稳扎、步步推进,发展生产也需要有理有利、积极作为,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于广大民众来说,把科学方法融入到日常思考和生活中,养成运用科学、践行科学的习惯,特别是学会通过比较鉴别和综合分析达到辨明事实,分清真伪,无疑就能为思想贴上了一剂“防腐剂”,为生活更加文明、更加美好注入了一剂“助推剂”。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自然也就能够在疫情和困难面前保持理性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了。
科学之光是理智之光,光明之源。法国大科学家彭加勒说:“只是由于科学和艺术,文明才具有价值。”朝向文明的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馈赠给人们的珍贵礼物。它能帮助人们驱除思想世界中的阴霾和黑暗,帮助人们获得理性健康的心态和生态。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科学素养的提升,一切疫情都不再可怕,一切瘟神都将会被驱逐!
相关阅读
【战“疫”说理】在“大考”中彰显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战“疫”说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提升国民健康信息素养
【战“疫”说理】非常时期中国国家治理的非常之力及生成机制
【战“疫”说理】强化显政,着力化解涉疫舆情“台风眼”
【战“疫”说理】从“抗疫”实践看社会力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战“疫”说理】提升公众健康信息素养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导诊、消毒、清扫等各类机器人,配送、测温、巡逻等各式无人机,还有多功能防护面屏、移动手术车、负压病房……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网络云展厅呈现的科技抗疫装备成为关注焦点。
导诊、消毒、清扫等各类机器人,配送、测温、巡逻等各式无人机,还有多功能防护面屏、移动手术车、负压病房……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网络云展厅呈现的科技抗疫装备成为关注焦点。
秉持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坚守科学认知、实施科学举措,展现了中国人民崇尚科学的理性态度与务实精神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
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018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8.47%,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每一位普通公民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要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客观全面的理性思维和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凝聚赢取抗疫胜利的强大合力。
公共性的社会大事件,是检验和透视公民素养和国民心态的一个重要窗口。涵养良好的公民素养和国民心态,是疫情期间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题,同时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过程中需要面对的课题。
“这是一个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是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形容新冠肺炎疫情。从某种角度来说,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与每个人树立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理性的国民心态密切相关。
抗击新冠病毒,不仅需要机体强壮的生理免疫力,而且需要心智健全的心理免疫力,公民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就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心理免疫力。科学精神是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以文明良好的科学素养增强心理免疫力的巨大正能量。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20年2月19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关于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强调疫情中相关数据迅速、公开且透明的共享正受到这种阴谋论的威胁。阴谋论的泛起除了与公众科学素养不足以及容易陷入某些行为偏差有关,亦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不断发扬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方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完善防控机制,早日驱除疫魔。